摘要:新課程特別強調教學中要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問題。情感態度價值觀于學習而言,就是非智力因素。
關鍵詞:數學 非智力因素
也許有人會說,小學生學習數學要激發興趣等非智力因素,而中學生智力也發展到了一定的水平,也需要非智力因素嗎?回答是肯定的。比如一個高智商的學生,各門功課都好。若單看一門功課,還以為他酷愛這門學科呢?但卻是不一定的。因為平時的考試是以教材為主的,數學愛好者可以得滿分,而非愛好者(非愛好者指各科平均用力,該科目也就是非愛好的)也可以得滿分。因為這兩個滿分,也許前者智商低些,是憑非智力因素笨鳥高飛的,而后者智商高,沒有非智力因素也能得到同樣的分數。這里也許又有人要發問了,既然智商高的無須非智力因素也能得滿分又何須激發非智力因素呢。此說法不對。因為假設智商高的也有非智力因素,課本考試之外就還有額外的表現。比如有個學生,他對數學十分愛好,除了學好課本知識,他還課余自學了會計知識,利用課余兼管一個企業的會計。因為他的理想就是當會計師,他提前適應社會了。所以激發培養數學非智力因素,人人有份。但激發培養非智力因素,用同一方法并不能對每個學生都有效。應了解學生后因材施教。通過了解,發現學生中有以下幾種心理狀態。
一是優等生,升大學欲望強烈,力求各門功課都學得最好,數學積極性就在其中了。這類學生,不待揚鞭自奮蹄。
二是讀大學無用論者。應付高考甚至打算放棄高考者。針對這種學生,應讓他們明白,學習數學不是只為升學考試,它是人生中永遠伴隨的伙伴。數學中除了知識,還有數學思想。數學思想中,有些是屬于人生哲理的,有的是做事方法的。即使不想讀大學的,要適應未來社會并推動社會前進,數學也是大有用處的。這個道理無論優生還是差生,都應明白。道理明白了,學習態度就端正了。有了需要就有了興趣,有了熱情。學習數學的決心、信心、毅力,這些非智力因素就都有可能產生。為什么說“可能”產生而不說一定產生呢?因為興趣有強烈與不強烈之分。即使是一樣的興趣,還需要學習品質來實現。所以培養學習品質也是培養非智力因素的工作之一。如智力相等,信心、毅力不同,結果也不同。所以培養非智力因素,除了激發興趣是首要工作外,還要對其它非智力因素進行培養。比如樹立榜樣,培養學習的信心與毅力。幫助找到好的學習策略和方法使其事半功倍。在數學上有成就的數學家,他們的奮斗精神就是同學們的榜樣。如蘇步青、華羅庚、陳景潤......華羅庚自學成才后才被數學界發現繼續培養。在給父親看生意攤子時,也在思考著數學問題。顧客走來了,問話了他才回過神來,所以人稱“華呆子”。我向他們推薦了《華羅庚的故事》,他們讀后深受感動與啟發。說要學有成就,就要學習那股呆勁。陳景潤呢?他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說成是不問政治的“白專”。是的,在那個極左思潮下,自然免不了“白專”帽子。但在以階級斗爭為綱轉到以發展經濟為中心時,鄧小平同志就夸他是“紅專”了。他一顆紅心為中國崛起,去摘下世界難題《哥德巴赫猜想》的數學明珠?,F在,世界科技競爭白熱化,我國已經崛起,但還要更強大。要立志成為未來的科技人才,只懂物理化學,不懂數學也不行。因為很多高科技都是物理、化學、數學的合金鋼。我也向學生推薦了有關陳景潤的記載。同學們讀了作家徐遲采寫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后也深受感動。那顆為祖國崛起的紅心,那種學術鉆勁,激起了為未來而努力學習數學的激情。培養非智力因素,教學上要用素質教育的啟發式而廢棄注入式。注入式是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被動地學,思維不活躍,智力就受限。啟發式能使學生主體精神得到發揮。獨立思考能力,合作精神,發散思維,創新思維都能在啟發中得到培養。如出一道題:四個同學相互握手,要求不重復,一共握手幾次?這是書上沒有的題目。無法套用哪個模式。就被“逼上梁山”了。課堂上,有人說一人握三次,四人共握12次,馬上就有人反駁,那不有重復嗎?有個同小組的4人實際操作,有的在本子上畫4個點。握手用直線連接表示。連接起來就是一個四邊形,還有兩根對角線。每畫一根線表示一次,共有6次。這有趣又啟發思維,這類題目可以經常練習。幫助學生找出適合于自身情況的學習策略與學習方法,也能增強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怎么做呢?應這樣進行。先讓同學們寫出自己最滿意的學習策略與學習方法。收起來瀏覽一遍??纯赐瑢W有哪些共同的東西和獨特的東西。再把這些策略與方法在課堂上口頭公布,供同學們參考選用。因為學習策略與學習方法,由于各人的情況有差別,既有共識,也有個性。通過收集推廣,同學們會進行反思、調整,從而確定適合自己的最佳方案。這樣也就提高了學習效率了。例:有個學生平時學習都按一般方法進行的。做題、交作業、作業發下看看分數,略看錯的地方。在總復習時,從頭至尾復習一遍。這樣期末考試總不理想,但找不到原因,在班上學習策略交流后,他發現了自己的復習策略不行??倧土晳M行歸類復習,重點突破。于是以后總復習,他先把知識歸類,強化理解運用能力。再把單元考試的試題找出來,把那些錯題選出來,歸類對照研究,找出做錯的原因。這樣達到在限時間里全面復習的目的。這也是非智力因素獲得的好結果。競爭機制也是激發非智力因素的途徑之一。有的說現在搞素質教育,面向全體,成績比賽會把后進生搞得灰頭土臉,都不主張公布考試分數了。
但我要說,競爭形式可改進,激勵機制不能丟。不公開成績,但使每個學生都私下知道自己在班上的排名(只知道自己不知別人),這也能起激勵作用。
非智力因素的方面還有不少,有待于各自去開發。
參考文獻:
《素質教育論》杭州大學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