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讀書是語文能力之一,是增長見識,提高認識水平的重要途徑,但要有所收獲,須講究策略與方法。
關鍵詞:讀書 方法
有人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讀書就如種瓜種豆,必有收獲。我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是做事的一般規律,但并非每個人種了種子都會有收獲。農民種瓜種豆,只種不管理,種子發芽否,長勢良好否,草是否欺負到瓜豆苗否,是否需要施肥否,有無牲畜糟踏否,這些一概不管,可以想象秋天有收獲么?讀書也是一樣,有目的,有計劃,認真地讀,讀的過程中要善于儲存,這樣才會有收獲。讀書有幾種讀法。一種是愉悅式閱讀。這種閱讀是漫無目標的,拿到本書,隨便翻翻,翻到有感興趣的,就讀一讀,或是自然界的奇聞趣事,或是生活中的經驗之說。能有點感受即可。什么表現藝術,什么思想性,等等,一概都不去思考。這種閱讀的收獲,可以作茶余飯后的談資,僅此而已。這種談資也會如猴子掰包谷,掰得再多,最后只剩下一包。想想看,人的一生這類閱讀得來的東西不知有多少??!但多少年過去,還記得的又有多少呢?還不是當時那段時間記得一些,談論談論,過后就丟失了。一種是目的性的閱讀。比如一個人性情孤僻少與別人相處,一旦畢了業進入了社會,處處碰壁,這時才知道自己處事學問太差,于是去書店買一本關于怎樣處理人際關系的書來讀,并學一點記下一點,這些書如“社會心理學”之類。由于有目的,就不會走馬觀花的讀,而是邊讀邊聯系自己曾碰過的釘子,該怎么改進,甚至寫成讀書筆記。這就是有目的讀,收獲必豐。對中小學生而言,語文教學中應怎樣指導呢?要談怎樣指導,先談書與所學科的有關系,有的書與學科關系緊密。如思品老師要學生讀“與青秒年談道德的問題”之類的書。這是有關思想道德方面的書,語文老師不會推薦。如語文老師要學生讀寫作方法的書,這是提高寫作能力的書,思品老師不會去推薦。又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長征故事集》,這些書既有寫作方法可學,又能提高思想覺悟,語文老師和思品老師都有可能推薦。但各科老師的目的不同,思品老師要學生讀后寫思想收獲,語文老師要學生寫那些章節(或一個故事)的表現方法。這些也都是有目的的閱讀。閱讀收獲必定是有的,但要得到最佳收獲,還要講究方法。方法是根據內容和目的而定。(一)讀。一看標題,就知道這篇文章有自己需要的東西,但只需要一個答案而不需要細致的東西,于時一目十行地讀,跳躍性地讀,接觸那個答案了,才停下來仔細看這個部分。如果全篇細讀需要10分鐘,結果只3分鐘解決問題。這樣就節省了時間。比如《神農架究竟有沒有野人》,全文四五千字,采取速讀,得出沒有確切的發現就達到目的了。那些考察過程于自己不重要。還有的文章(比如網上的文章)《人們為什么選擇美國留學,原來是這個原因》,一看,通篇是各類學校的留學費用,去你嗎的,原來是用標題吸引眼球達到打招生廣告之目的。便棄而不往下看了。(二)精讀。一看標題就知道通篇于已都有用,于是決定精讀。開始粗略地通讀一遍,看看有無特別的重點。找到了重點,再對那部分詳細地閱讀,并作出筆記。(三)研讀。研讀是研究性的閱讀,認為這個問題十分重要,于是一點一點地進行研究,一點一點地寫出研究成果。比如學生中的詩歌愛好者,對當代新詩情有獨鐘。于是拿到一本詩集,瀏覽一番,找到很感興趣的一首后仔細閱讀,對某個方面的理論進行仔細研究。寫成研究筆記,這樣的閱讀,收獲也是很落實的。即使用了若干年,打開筆記本,一下便記憶猶新。下面是學生寫的讀書筆記,從中可以看出他們讀書的收獲。
如《讀<游象鼻山>有感》說起象鼻山,我只有在圖畫上看到過,那是廣西桂林的一座小山。在一片湖水中,一座石頭山上樹木青蔥,山的前面伸出一段,象象的鼻子向下彎曲直插水中,中間形成一個橋洞的形狀。圖畫上的這座象鼻山是遠觀的景象。至于近觀或者去山上從尾部走到頭部或者下到彎曲的洞孔下面,又是什么感覺呢?那就只有想象了。今日我在一本旅游雜志里讀到一篇《游象鼻山的游記》,對象鼻山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如果有機會,我會親自一游。文中說他在一個夏天親自去游了象鼻山,乘飛機到???,再乘汽車到了桂林。桂林的街,沿一條江邊有欄桿隔著,買了門票進去,就從山尾慢慢登山。這山不高,大約有五十米,也不長,大約有百把米。山脊有一條石梯路,兩旁是蔥蘢的樹木。樹木也不高大,但枝繁葉茂,把陽光遮得嚴嚴實實。那日正是夏日炎炎,但在石梯路上走著十分涼爽,走著走著,幾只陽雀從樹叢里跳來跳去,仿佛習慣了與游人近距離相處,一點不怕人呢?到了象鼻的頭上遠望四面,江面開闊,遠處有幾只游船緩緩行駛著,象鼻頭側有一條很陡又窄的路,要抓住鐵索才能安全下到象鼻下面的洞孔里。洞孔挨著前腳處有一個斜面緩坡,可供三四個人坐在那兒乘涼。這種感覺是只從遠景圖畫觀看不會有的。即使是觀畫的有心人,用望眼鏡觀看這個地方,也不會如讀了這番描寫那么真切。這篇游記描寫得十分傳神,使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讀了這篇游記激發了我對大自然的熱愛,也激發了我的游興。我想,要是親自去游一游祖國的名山勝水,定然會大開眼界,增長見識,而且心曠神怡,有益身心。讀了這篇游記還使我學到了寫游記的方法,此文是先寫對象鼻山的總體感受,再按參觀的順序寫,使人仿佛隨著作者親游一般。讀了這篇游記,收獲不小。評析:這位學生的這篇讀書筆記說明了以下問題,一是這個學生是個自然風光愛好者,所以對游記感興趣,他是按自己的興趣選擇讀物的。二是享受了旅游情景的快樂。三是學到了寫作方法。四是說明了他采用精讀的方法,還不是研讀。研讀是要對寫作方法來一番細經的研究,而不是詳略談其寫作方法。但就是精讀,也讀出了味道,讀出了收獲,所以提倡學生讀書,讀自己想讀的書,有用的書,而是對很有價值的部分寫出讀書筆記,就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學習方法指導》白山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