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懸念在故事與小說中經常出現,它對推動情節的發展,引起閱讀濃厚興趣有著很好的作用。
關鍵詞:作文 懸念
小學高段即將升入初中,寫作也有一定基礎,教些表現方法是有必要的。懸念是寫作的一種表現技法。是在故事情節中,先設置一個扣子,這扣子相當于相聲中的“包袱”,使人看了前面就想看后面的事,但卻突然斷開,又寫另外的事了,這就使讀者聽欲罷不能,非要看到這個情節的后續不可。蘇東坡談寫作說過,“文似看山不喜平”。懸念正是使文章波瀾起伏的手法之一。這種手法最多的用于故事、小說,一般記人敘事的文章也在開頭使用,某些電影的開頭也用此法。如《黨的女兒》。電影開頭是在一個文藝演出的劇院里,一個約莫十八九歲的姑娘在臺上演唱了一首歌曲之后,坐在觀眾前排的一位將軍,起身走到舞臺的后臺,與這位姑娘握手祝賀。問她的姓名,問她的住址及家庭情況。當她說出自己的住址,父親早年參加紅軍走了,母親在當地是一名地下黨員,領導著當地的革命,但在敵探的告密后,被敵人抓走了,后來被敵人殺害了。這位將軍聽到這里,抬頭望著遠處,陷入了深深的沉思,電影接著的內容不是順著這位將軍的線索發展,而是另起爐灶,從紅軍鬧革命的故事講起。這時,觀眾就迷惑了,那位將軍會見這位姑娘與這個故事有著怎樣的有關系呢?于是帶著這個懸念急切地往下看去。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這個懸念被逐漸解開。故事中的紅軍主人公的前身正是那位將軍,那位犧牲了的女共產黨正是將軍的妻子,當時那位幼小的女孩正是現在舞臺上演唱歌曲的姑娘。當故事又回到電影的開頭時,觀眾才完全明白了,將軍看了姑娘的演唱,為什么要去舞臺幕后打聽姑娘的身世了。原來將軍無時無刻不在思念他的親人。那位姑娘的形象一下子觸發了他的感覺。自己的孩子也應該是十八九歲,這姑娘的模樣太象她的妻子年輕的時候。莫非她就是自己的女兒,竟這么巧?這樣的故事結構是避免了平淡無奇,顯出一波三波的“曲”來,給人以藝術的享受。下面看一篇例文:《每天外出的母親》,某農村青年去城市打工,十年打拼掙了一筆錢,在城里買了房子,父親因病過世,母親一人在家很是孤獨,兒子便把她接到城里同住生活。開頭一個月,母親都大多數時候在家,但第二個月,母親就每天都外出半天,說是公園里有幾個老年人聊天,出去耍一會就回來,這本來很正常,開頭人生地不熟自然在外面耍不著,但時間一久,認識了一些人,就在外耍得著了。但奇怪的是她不管刮風下雨都照外出不誤。這就引起她兒子的注意了。于是一個星期天,母親剛出去他就尾隨其后,看看她去何處,又干什么,真是去公園耍嗎?轉過了幾條街,穿過一處樹林,她走進一家住戶,他透過門縫看到真實情況。原來這家開了一個手工作坊,用縫刃機打鞋子墊底。母親在家曾會縫刃,只見她嫻熟地操作了起來,原來她借故去公園耍,卻是悄悄地來掙些錢。晚上,大家都在家里,兒子說話了。他對母親說,在城里就應該享受清福,還去勞動什么?母親見秘密被兒子發現了,率性對兒子說:“經過一個月的生活,我知道你買了房了還欠著幾萬塊錢的債務,我反正閑得無聊,去做點輕松活掙點錢給你貼補貼補,又不勞累,沒事別為媽愁。兒子扭不過媽,只好同意她去,但要求他一個月只去半個月,多休息。母親也同意了,一家人其樂融融。評析:這則記敘文就用了懸念的手法,它不是按事情的先后順序寫的,即寫母親來到城市里生活了一個月,在擺談中知道兒子買房子還欠著幾萬元債務,于是背著兒子悄悄地去干些縫刃的活,為兒子貼補家用。如果這樣寫來,就平淡無奇,吸引力就差了。以兒子發現母親外出的反?,F象,尾隨觀察,就把讀者也引到了要看個究竟的心境上去,一直要讀下去才罷休。這就是懸念的作用。又例:再看下面一則短文,某山區有兩個青年,他們同村組,有一天青年張三約李四去城里趕集,李四性格內向不圖熱鬧,不愿去。張三只好一個人去了趟城里。第二天又遇到李四。李四問他昨天去城里干了些啥,張天說去找對象,李四知道張三自己有女朋友,而且關系不錯,不可能再去相親。張三見李四不信便與李四打睹,說明天你與我再去城里,如果去找不到對象就輸一千元錢,如果我找到了對象,你就輸一千元錢,于是他們第二天一同到了城里,走到一家百貨鋪前,張三買了一個鏡子,說這不就是對象嗎?鏡子在這地方俗稱對象,李四輸了,但張三沒讓他真的輸錢。李四服了,說張三真會戲弄人,在張三的肩上狠狠地揍了一拳。二人哈哈大笑起來,笑得那樣開心。評析:這篇短文也使用了懸念的手法,前面寫道:“李四知道張三已有了女朋友,而且關系不錯,還去相什么親。這就把讀者也吸引從頭再來了,進一步張三又與李四打睹,更把故事推向了高潮。讀者的味口更被吊起,非讀完看個結果不可。如果當李四問張天去城里干什么時,李四如實回答去買鏡子(對象),那就索然無味了?;蛘?,筆者寫張三本是去買鏡子,為了誘李四同去城里趕集,所以要寫得波瀾起伏,妙趣橫生,就要講究結構的藝術。懸念即藝術結構之一。這種懸念的手法在平時的對話中也常使用,比如甲看見乙手里拿了什么東西,問他,他故弄玄虛地讓對方猜,猜了半天才亮出真相。這就增添了生活的樂趣。又例:有一次,教兩個學生寫同一件事,看準寫得好。那件事是有個小學生星期天去幫助殘疾張爺爺打掃衛生,學生按事情發生的先后順序寫,平淡無奇。第二個學生,先寫做事后的結果,打掃衛生后回家哭了。奇怪了,然后才去揭真相,讀來妙趣橫生??傊?,懸念的使用,會使文章不呆板而顯出生動。
參考文獻:
《中學生作文方法選》海洋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