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間故事作為民間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所承載的不僅是知識、經驗、智慧,更沉淀了民族優秀的精神基因,記載了人類的智慧和發展歷史,展現著人們的思想狀況和價值追求,是民族生存和發展之“根”。因此,從民族文化中選擇幼兒喜歡的民間故事作為語言教育的內容,不僅可以繼承和發展民族文化,也利于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新《綱要》明確要求:“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而創設讓幼兒“有話可說”的教學情境,是語言教學活動的關鍵。本文試圖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出發,研究民間故事情境創設對幼兒幼兒語言發展的具體實施策略,以期給廣大幼教實踐工作者提供切實可行的途徑和方法。
一、民間故事用于幼兒語言教育的必要性
民間故事是在民眾在勞動和生活中經過集體的創作和加工而成,流傳至今,在民間千百年的流傳中,又歷經了世世代代中華子孫的補充、修改、整理,使故事中的語言與語言在千錘百煉中變得愈加精煉概括,成為幼兒學習語言優秀范本。
首先,民間故事的語言是群眾語言的結晶,簡練樸素,富有節奏感和美感,并具有情感性,利于激發幼兒學習民族文學語言的興趣,并把握學習民族語言的方向和途徑。
其次,民間故事能夠豐富幼兒的表象世界。民間故事中塑造了多姿多彩的藝術形象,如神仙、魔鬼、精靈、帝王將相、能工巧將,以及充滿智慧、不屈不撓的平凡的群眾,這些形象能夠極大地豐富幼兒的文學素養,促進幼兒語言想象與表達能力的提高。
第三,民間故事能夠豐富幼兒的想象力。如神話、傳說等故事中都有超現實的形象,有著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能夠激發幼兒無窮的思維及想象,而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因而幼兒接觸民間故事能夠大大擴展語言表達的空間。3-6、7 歲是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在這一時期,幼兒對語言的模仿和記憶能力都較強,提供優秀的民間故事,能夠有效促進幼兒語言發展。
民間故事體現著民族語言的歷史性與多元性,幼兒在接觸多樣民間故事的過程,能夠體會民族語言的豐富性與多樣性,形成對民族語言的正確認識。
二 、民間故事情境創設對語言發展的重要性
新《綱要》明確要求:“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而創設讓幼兒“有話可說”的教學情境,是語言教學活動的關鍵。在民間故事教學中,我們應有意識地通過現場實境、直觀教具、角色扮演、音樂渲染、及多媒體手段等引導幼兒將情境與民間故事相結合,參與各類情境活動,誘發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讓幼兒在情境中學習交往,操練和擴展自已的民間故事語言經驗,從而實現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學習語言的目的。
三、創設民間故事情境發展幼兒語言的具體實施策略
1.利用真實物品創設民間故事教學情境,發展幼兒語言情境教育的直觀性更能促進幼兒的語言學習。“通過帶入情境,
把觀察與思考結合起來,發展內部言語。”幼兒將看到的、觀察到的東西融入自己的頭腦,進行思考的過程,也正是內部言語形成的過程。比如,在節日類民間故事教學中,我會用實物來布置教室,創設節日情境。比如學習“端午節”民間故事時,我用粽子、艾葉、龍舟等布置教室,讓幼兒感知濃濃的節日氣氛,在這一情境中,幼兒在欣賞、擺弄、品嘗中輕松自然地了解了端午節的來歷和風俗,并根據自己的體驗進行了粽子進行了生動的描述,語言能力得到了發展。
2.利用角色表演創設民間故事教學情景,發展幼兒語言在開展民間故事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我因地制宜,恰當地把民間故事表演、角色游戲等引進活動之中,提供富有變化的道具,創設亦真亦幻的場景,為幼兒提供了一個融教育與情景之中的一個多角度的語言環境。例如民間故事教學活動《馬蘭花》,我用手偶表演了故事,讓孩子們觀看,這種生動的角色表演引起幼兒的濃厚的興趣。孩子們很容易地了解故事中的人物、情節及對話,學起來顯得輕松愉快。在基本熟悉故事的基礎上,我引導孩子進行角色表演,孩子們表演的興致很高,語言表達也很流暢,這種表演情景的教學形式遠比比枯燥的講解更能吸引孩子,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讓幼兒在愉快的表演中學說話。尤其是“馬蘭花,馬蘭花,風吹雨打都不怕,勤勞的人們在說話,請你現在就開花!”這句話,孩子們更是瑯瑯上口,而且活動過后還能自發表演呢。
3.利用藝術手段創設民間故事教學情境,發展幼兒語言“美”是教育的磁石。一段優美的旋律,一幅美麗的畫面,往往給人以美的享受。在民間的教學實踐中,我大膽地將圖畫、音樂、戲劇等藝術形式引進了幼兒的民間故事情境中。組織活動《三個和尚》時,我邊講故事邊欣賞了水墨畫《三個和尚》的民間故事繪本。激發了幼兒創作與表達的欲望。隨后我們拿起毛筆也來創作《三個和尚》的水墨畫,邊創作邊講,生動的演繹了《三個和尚》的故事。
音樂的語言是微妙的,也是強烈的。它以特有的旋律、節奏,塑造出音樂形象,把聽者帶到特有的意境中。在民間故事教學中,把音樂與文學兩者結合起來,作用于幼兒的聽覺與視覺,會起到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相互強化的作用。在民間故事活動《老鼠娶新娘》中,為了給孩子們營造一種濃郁的民俗氛圍,吸引孩子投入活動,我以一段嗩吶演奏開始而在講故事時,我用中國古典音樂《琵琶語》來襯托,讓音樂意境貫穿整個活動。在情境中創造音樂氛圍,引導幼兒進入藝術境界,使得對文學作品的理解顯得更加容易而深刻。
4.利用懸念問題創設民間故事教學情境,發展幼兒語言幼兒期的孩子好奇心強,對其未知事物進行開放性的質疑,能提高他們投入活動的興趣,激發求知欲。在活動中巧妙設計懸念式情境,給幼兒留下質疑的空間,也是培養幼兒大膽想象發展語言的有效手段。開放式問題沒有現成的答案,不受故事語言和情節的限制,可以為幼兒提供創造性思維的空間。我們經常創設的各種懸念式情境,如判斷性問題有:“你喜歡故事中的誰?為什么?”“他這樣做為什么對?為什么不對?”這樣的問題都可以引發幼兒在掌握概念和判斷的基礎上,根據事物的發展規律進行想象和推理。這無疑會提高幼兒的思維發展水平,促進幼兒連貫敘述事物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民間故事《田螺姑娘》的學習中,我就使用懸念式情境設置,效果很好。在活動這中,我出示青年回家后桌上擺滿熱騰騰飯菜的圖片,幼兒一看到這個情境,就馬上產生了疑問:“家里沒人,是誰做的飯菜?”等幼兒討論后,緊接著又是一個疑問:“青年回到家看到家里熱騰騰的飯菜,他會怎么樣?”等等一連串的疑問讓幼兒大膽地表達自己的“預期”和“假設”,幼兒在活動盡情的想象、表達,編出來的故事比原版還豐富精彩。在懸念式情境中,幼兒在“設身處地”的情況下,與作品人物產生情感共鳴,不僅樂意用語言積極表達,而且容易形成良好的品德習慣。
在民間故事的學習中為幼兒創造適宜情境,能使教師教的更輕松,使幼兒學得更愉悅,使民間故事活動的組織更實效。在民間故事教學的情境創設研究中,我們還需要不斷完善更新,努力探索,使我們的民間故事語言教學真正達到《綱要》提出的:“創造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學習使用適當的、禮貌的語言交往。”的總體目標要求。
總之,民間故事是對幼兒進行教育的有效內容和載體,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民間故事的優勢,從不同層面通過教學培養幼兒的語言能力和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