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承擔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我們黨一貫重視各級各類學校的意識形態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先后召開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全國教育大會,習總書記就思政課建設多次講過意見??梢姲l揮好思政課這一關鍵課程在引導青少年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依托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中,如何做好落實立德樹人的任務,黨組織要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黨員要起到先鋒模范作用;學校領導班子要起到引領作用,從德育、教學、環境、實踐等方面為師生創設出辦好思政課良好的氛圍;教師要不斷學習,在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中,要有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從而實現“立德樹人”目標。
一、黨建引領——構筑思政一體化建設的中軸線
(一)黨總支是學校作為教育黨員、管理黨員、監督黨員和組織群眾、宣傳群眾、凝聚群眾、服務群眾的基層組織,在學校思政一體化建設中,筑好黨建引領的中軸線,以黨總支為中心,以點帶面、輻射全局,充分發揮其政治功能、意識形態功能以及立德樹人的育人功能,將思政教育內化到制度建設、學校教育的各方面、各環節,引領學校辦好思政課,落實立德樹人。
(二)黨員干部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中堅力量,做好學校意識形態工作;黨員要起到先鋒模范作用,堅定“四個自信”,樹立“四個意識”,做到“兩個維護”,自覺承擔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使命。
(三)廣大教職工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主力軍。黨總支要引導教師樹立“立德樹人”主體責任意識,引導教師堅定理想信念。教師的厚度決定著教育的深度,要樹立受教育者先受教育意識,不斷學習,在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中,要有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從而實現“立德樹人”目標。
二、德育體驗——搭建思政一體化建設的主框架
(一)多維度教育設計
1.紅色閱讀教育。開展每日大閱讀活動,內容從古詩詞朗誦到紅色文化,從科學前沿到烈士家書,通過體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神,樹立文化自信;感悟我國紅色基因的傳承過程,了解我國在國際地位中的權要變化,尤其是學習革命烈士的家書,讓我們真切地體會到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錚錚鐵骨中的家國情懷。
2.禮儀品德教育。通過開學第一課、升旗儀式、主題班會、黑板報等形式加強學生行為規范教育;班級實施“培養良好習慣 做文明小公民 共創文明城市”每周小目標活動,指導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爭做新時代文明好少年;實施“春雨行動——品德教育”活動,提升道德素養;堅持每周一規范的升旗儀式和國旗下講話,進行“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教育、核心價值觀教育等;結合重要節慶日、紀念日,組織感恩勵志教育實踐活動。
3.生命健康教育。生命教育不但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時還是教育的最高追求。國家教育部正式公布實施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根據在戰略主題中提出了要“學會生存生活”,要“重視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國防教育、可持續發展教育。促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有機融合,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使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我校的生命教育堅持“在起點播種希望,于讀書明德啟智”辦學理念,凸顯“德智相揚教育”“生命教育”特色,促進師生健康陽光發展,優化校園生命教育育人環境,豐富校園生命教育文化活動,形成學校、家庭與社會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生命教育實施體系。通過對學生進行生命與健康、生命與安全、生命與成長、生命與價值和生命與關懷的教育,使學生學習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認識、感悟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培養學生尊重生命、愛惜生命的態度,學會欣賞和熱愛自己的生命,進而學會對他人生命的尊重、關懷和欣賞,樹立積極的人生觀。
(二)多形式活動開展
1.專題教育活動。專題教育具有周期短、活動性強、時代特征鮮明等特點,能相對集中、靈活地實施生命教育的內容,實現生命教育的目標。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專題教育的活動形式,豐富專題教育的內容。充分利用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環境教育、禁毒和預防性侵、預防溺水、誠信、環保、法治教育等專題教育形式,開展靈活、有效、多樣的思政教育活動。
2.班隊活動。學校少先隊組織要積極為少先隊組織創造條件,不斷增強少先隊的凝聚力,為學生提供有意義的集體活動,使學生真正懂得集體組織對個人健康成長的作用。
3.節日、紀念日教育。學校要充分利用現有法定的各種節日和紀念日,特別要以世界環境日、禁毒日、預防艾滋病日和清明節、重陽節等為契機,從青少年學生的終身幸福和健康發展出發,關注各年齡階段學生的不同需求,解決學生的各種困惑,整體設計和開展教育活動,進行有針對性的思政教育。
4.儀式教育。通過入隊、開學典禮、少年禮、畢業禮感恩系列活動等儀式,精心組織設計,力求規范長效,使學生了解自己的成長歷程,激發對生命成長的自豪感,培養積極的生命價值觀,喚起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憧憬。
5.實踐活動。充分利用各級各類青少年教育基地、公共文化設施、紅色教育基地,開展思政教育活動,拓展學生的生活技能訓練和體驗。
(1)在動物園、植物園、自然博物館、科學館、社會實踐基地等公共活動場館,讓學生感受自然生態保護和休閑對促進個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2)通過對與人生老病死有關場所的了解,引導學生理解生與死的意義,珍愛生活,關心他人;通過情景模擬、角色體驗、實地訓練、志愿服務等形式,培養學生在遇到突發災難時的人道主義救助精神。
三、課堂思政——豐富思政一體化建設的生命體
(一)挖掘思政元素,做好學科滲透
一是在教學目標中增加思政教育目標,培養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樹立社會責任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社會公德,成就人生美好未來。
二是在教學設計中融入思政教育。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具體實施方案,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都要具體體現思政內容,體現創新性、時代性、國際性,能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聚焦國際視野。
三是課堂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課堂是學校思政教育的細胞,是構成思政教育生命體最基本的元素,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載體。同時教師的個人素質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先決條件,要捕捉最好的時機適時滲透思政教育,實現教學“生活化”,在“潤物細無聲”的知識學習中融入理想信念層面的精神指引。
四是課后作業層次化。作業設計可以與學生實踐相結合,可以運用現代科學技術融入思政教育。課后作業是課堂的有效延伸,能體現個性化、層次化、精準化,可以發揮學生個性特長,實現無限可能。
(二)立足思政課程,突出主題教育
思政課在學校教育教學中肩負著新時代立德樹人、培根鑄魂的重要作用。為此,學校規定每班每周開設一節思政課,做到教學計劃、教材、課時、教師、教研、考核“六到位”,充分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將思政教育落地實處。
1.以《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為思政課的主要內容。
2.以當下時事熱點、學生關心的話題充實思政課課程內容。
3.利用主題班會內容滲透思政課的實踐內容。
4.通過拓寬思政教育陣地豐富思政教育內容。
從課堂到生活,從理論到實踐,使學生真學、真懂、真信、真用,言傳身教,自覺弘揚主旋律,積極傳遞正能量。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信仰的接力棒傳到我們手上,在思政課的實踐中,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統一、隱形教育與顯性教育相統一,局部與整體相統一,以實現打開開幼小心靈、走進小學生思想深處之門,達到守正創新、去偽存真的目標。這種全方位的教育,構建起了具有學校特色的“課程建設一體化”“育人載體一體化”“資源共享一體化”“統籌指導一體化”,不斷增強學校思政教育的時代性、科學性和實效性,形成了全員、全程、全方位的“大思政”育人格局,實現了“依托思政課一體化建設,落實立德樹人”,從而將思政課教學推向一個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