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興衰,系于教育,教育是立國之本,治國之策。教育必須走改革創新之路.有改革才會有進步,有創新才會在教學上探索出一條路子,才分育跨越式的發展。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今天,教育要面向新世紀,社會需要合格加特長的復合型人才,全國上下高喊“減負”,實行“早九晚五”,把學生從書山題海中解放出來,學生既要掌握全面的知識,又要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這就給我們教育工作者提出一個嚴峻的問題,尤其是小學生,絕大多數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學生的教育難以把握尺度,如果一味過重地布置作業,使學生枯燥無味,就會對學校生活厭倦,一味“減負”,少或不布置作業,使學生放羊式的生活?;氐郊依?,親戚、爺爺,奶奶又難以管教,無從事事,這些都會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給小學生造成懶惰的習慣,素質教育還會造成誤導,也就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
因此,必須培養小學生語文自學能力,以激發小學生自學的興趣,更好地體現素質教育的內涵和處延。
一、激發自學語文的興趣
小學生自學語文的能力,就是讓小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和運用。熱愛是運用的前提,而熱愛語文就是對語文有興趣,就是充分調動小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變被動為主動,使小學生自己感到學習語文知識是一種樂趣。教師首先要認識到,語文是各科的基礎,各種推理、思維、計算都依賴于語言和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要重視教學方法的改進,要做到寓教于樂,借助實物、幻燈、錄音,錄像生動的講述,巧妙的提問和設計,讓一堂課生動活潑,有趣味,富有魅力,讓小學生感到學語文真正輕松愉快,其樂無窮。如讓學生自學《揠苗助長》這則寓言故事,教師有目的地讓小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體驗故事中的人物的所為所感,使小學生在生活中去體驗,激發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小學生認識了學習語文的重要,尤其當前的語文學習和祖國建設、個人來來,社會實踐的需要,就能激發小學生自學語文的穩定性興趣,在自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給他們“能理解”“能掌握”“能成功”等心理提高,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要耐心講解,充分肯定,使其自學語文的興趣在愉悅中進發出來。
二、教給自學語文的方法
興趣是解決愛學的問題,要把愛學變為會學,為此教會小學生自學語文的方法很重要。
小學生自學語文,首先是從一篇課文的自學開始,借用工具書,從字、詞、句、段到篇章結構和思想內容去理解課文,具體步驟是:
1、預讀。讀標題,標題是文章的文眼,預知課文內容,課后思考練習題,文中精彩段、句,了解課文概貌。
2、通讀。根據預讀印象,把課文通讀,了解課文重點段,是如何聯系的,課文的基本結構和主要內容是怎樣體現的。
3、精讀。對課后思考練習題融在課文中,把握重點,理解語言文字,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解決課后練習思考題。
4、精記。抓住課文內容重點及表達方式,聯系自己的實際去體會、分析,學會寫作特點。
在自學的過程中,不同的體載,有著不同的自學方法,詩歌的精煉形象和富有韻律的語言去表達感情,記敘文以敘事描寫反映現實生活,說明文通過對事物的形態性質,用途等加以解說介紹,童話寓言是通過幻想創造出來的故事,挖掘深刻的道理等。
在自學的同時,要注重對小學生加以引導,尤其是課外讀物的閱讀,讓小學生對兒童故事,連環畫等兒童讀物感興趣以達到獲取營養的目的。
三、培養自學語文的習慣
根據小學語文教學大綱的規定,要培養小學生的多種良好習慣,而這些自學語文的習慣,要有嚴格的訓練,離開了嚴格的訓練和大量的語文實踐,是不可能形成自學語文的行為的。因此,小學生童心幼稚,浪漫天真,好奇隨意,教師要抓住這一特點從早抓起,從一年級抓起,進行全面訓練,讓小學生在聽,說讀寫各個方面,形成自學的習慣。
培養自學習慣,就是讓小學生自我鍛煉,就是要獨立自主地學,自主地挖掘,自主地鍛煉,因此,教師要嚴格要求,因小學生而異去設計自學語文的目標,設計自己的語文教學計劃,隨時檢查計劃的落實,衡量自學語文的效果,把小學生真正變成自學語文的主體,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
總之,我們在語文課中一定要努力培養自學能力。其實,探究式教學活動并不神秘,而是在教學之中,在原有語文教學之基礎之上,依據語文教學任務,決定教學目標,圍繞教學目的開展一個又一個的探究活動。學校教學是第一課堂教學,無疑第一課堂教學是教學之主渠道。但往往第一課堂教學并非十全十美,存在不少的局限性。第二課堂是廣闊的學習天地,是第一課堂教學的延升與補充。在教學之中,我們一定要克服畏難情緒,將兩個課堂有機地結合起來,探索新教法,新學法,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梢赃@樣說,小語教學活動中不少的探究活動可以在第二課堂中去完成,在第二課堂中培養學生的語文素質。
參考文獻:
1、王會君、李小惠《小語教學的探索與思考》2013年《小語教研》。
2、萬成彬、周曉月《在教改中提高小語課質量》2012年《今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