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上好“綜合與實踐”,有利于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文中主要提出了四個重視,即重視問題選擇,重視實踐活動,重視交流,重視過程評價。
關鍵詞:綜合和實踐 思考
新課標將“實踐與綜合應用”改為“綜合與實踐”,統稱為“實踐與綜合應用”,有利于教師在整體把握這一教學目標的基礎上,靈活而富有彈性地組織教學。這就要求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要做到“四個重視”:
一、重視問題選擇
問題的選擇與課堂提問有所區別,需要關注以下方面:一是學生的生活經驗;二是有開放性和挑戰性;三是具有一定的數學內涵。
如人教版五年級數學《體積和體積單位》,通過燒杯盛滿水,然后向燒杯放進石子的實驗,讓學生觀察石子在燒杯里面占據了空間,把燒杯里面的水擠出來了。學生發現石子會擠占燒杯水的空間,大石子擠占空間大,小石子占擠占空間小。通過選擇問題幫助學生意識到任何物體都要占有一定的空間,只是有的占據空間大,有的占據空間小,學生形象的認識到什么是體積。教師引導學生說說什么是物體的體積,體積的概念就通過學生的口說了出來。問題來自學生的生活經驗,具有較好的開放性,激發學生思考,同時具有較好的數學內涵,這樣的綜合與實踐往往事半功倍。
二、重視實踐活動的全過程
學生要經歷數學活動過程,在過程中探究、發現、收獲,這已經成為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綜合與實踐活動與具體知識的探索活動有區別,綜合與實踐更強調活動過程的展開,學生的體驗和感受在過程中尤為重要。在數學活動的過程中,往往會誘發學生靈感,有時也會引發創新。
如北師大二年級上冊數學《東南西北》。很多學生能夠理解“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口訣,但是教師如果問學生:你面朝北面,你的身后什么方向、左邊是什么方向、右邊又是什么方向呢……多數孩子便會不知所措,幾乎沒有能很迅速答對的。這時候,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教會學生自制簡易“方向板”,制作過程就是我們強調的數學經歷。制作“方向板”本身很簡單,學生先找來一個紙板,可以做成圓形,也可以做成方形,只要能夠清楚的表示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就行;然后用彩筆在“方向板”上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順序,標出方向;最后教會學生運用:面向南方時,臉對準“方向板”的南字,這樣判斷出后邊是北方、左邊是東方、右邊是西方,孩子們用這種方法,借助“方向板”判斷各個方向又快又準,通過反復訓練,形成技能之后,學生甩開“方向板”也能判準方向了。
數學課堂教學生“做”數學,使學生在制作、使用的“方向板”具體的活動中,通過動手作、去整理、動腦分析、探索,動口交流,把抽象的數學知識為具體可感的實物,從中獲得并積累了數學的活動經驗,學習效率提高了。
三、重視搭建交流活動的平臺
學生在實踐活動過程中獲得的經歷,往往會形成解決問題的方法或者變成學生獨特認知、體驗,這些來自學生個體的方法和體驗,需要一個交流分享的平臺,教師要高度重視這個平臺的搭建,給學生充分交流和展示的機會,同時也分享學生群體的智慧。新課標指導下的“綜合與實踐”活動,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才是教師的角色定位。學習過程中學生并非都是“一帆風順”,他們會遇到“麻煩”,遇到困難,遇到“百思不解”,教師適時引導、適當點撥,給予學生鼓勵、開導,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就像是及時雨,讓孩子們茅塞頓開。
比如教學北師大一年級《分類》時,先讓學生準備自己最喜愛的東西(如布娃娃、玩具狗、蘋果、玩具車、小喇叭、梨子……),學生帶來的東西應該怎樣擺放,孩子們紛紛發表意見。有的說把東西都放在一起,有的說擺整齊,有的建議把好玩的、好看的、好吃的分別放,更好找。教師可以順勢導入分類的知識。再以四個同學為一組,把各自帶來的喜歡的東西進行分類,要求學生說出這樣分類有什么好處,教師在聽完小組匯報之后,和學生一起歸納分類的原則方法?;顒勇撓抵R與生活,有動手、有動口、有動腦,教學情境富有生活情趣,當然會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學生在分享的同時,參與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理解了分類的思想,學會了分類的方法,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學數學的教學內容,有好些能夠在生活中找到原型,而且小學生容易接受,因此教師本身又有豐富的生活經驗,課堂設計貼近生活,使學生從枯燥的學習中,品嘗數學的價值與魅力,從而喜愛數學。
四、重視過程性評價
小組合作需要有適當的評價,不能一分了之、一學了之,看似熱鬧,毫無收獲?;顒咏Y束后需要以小組為單位,自我評價學習態度和學習體會,然后展開組內互評。這一過程有利于學生認識自我,建立數學學習的自信心。
例如在教學“年、月、日”一課時,組織學生觀察近十二年的年歷,鼓勵學生自己去“發現”,有了發現,自己走上講臺寫上黑板。這時候,第一位孩子在黑板上寫下“同樣是二月,有的28天,有的是29天”,班上其余同學激情被調動起來,他們也在聚精會神,冥思苦想,陸續有同學走上來,寫下自己的新發現。“一年有12個月”“每年的4、6、9、11月都是30天”等等……課堂異?;钴S,教師趁勢組織小組學習,先自學書上“年月日”知識,然后合作探究,共同歸納出年、月、日的其他知識。教師圈點學生的各種發現,完成了本課的板書。教師要重視過程性評價,在過程中適時引導、鼓勵,讓學生發現、探索、收獲成功的喜悅。
總之,“綜合與實踐”是以問題為載體、學生自主參與、實踐過程相對完整的學習活動。教師在教學中要以“綜合”的視野引導學生開展有效的實踐活動,積累實踐活動的經驗,增強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
參考書目:
1.《數學課程標準》
2.北師大一年級、二年級《數學》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