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德與法治課是培養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重要方面。教學中,應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才能達到教育目標。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 理論與實踐
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與法治意識,首先就要激發學習興趣。興趣來于需要,對道德與法治在學習與生活中的作用。每個學生都知道,但由于各個學生的認識差異,重視的程度就有不同,所以在教學中,須經常強化認識,這樣才能激發最佳學習興趣與熱情。提高認識要以素質教育理念為指導。素質教育倡導,遵循青少年身心發展的規律,采取生動活潑的方式,科學有效的途徑,使學生在知識,思想文化,以及適應未來社會并推動社會前時的能力都得到發展與提高。所以,應遵循小學生好奇、求知欲強,形象思維強而抽象思維還差的心理狀況,以生動活潑的方式進行。如講故事、搞社會調查,參觀等活動。講解也有各種方式,最好的方式發動同學們一起參與,如收集各種有關道德與法治的事例,原滋源味地講,或創作成生動的故事來講,老師講,學生講。在收集與講的過程中受到教育,提高認識。在開展這一活動中,同未定們收獲頗豐,有個學生講了一個故事,還談出了對這一活動的思想收獲。故事是這樣的:“有一次,一個偏遠山區的一個人,外出回家,在一個客運招呼站的路旁,看見一個軍色的皮包,這一定是哪位乘客上車時丟失的,而皮包顏色又與地上草的顏色相仿,所以很久無人拾走。他拾到皮包后思考了一下,如果這丟失皮包的人這時找到,我一定原物奉還,但他也許已經走得遠遠的了,或者也記不起在什么地方丟失的了。他等了一會兒,客車來來去去,也沒人來下車來找皮包,他把皮包就放在招呼站顯眼的地方。兩個小時過去了,還是沒有來找,他于是將皮包拿回了家。打開一看里面有一萬多元錢。嘿,今天運氣好,自古撿的就是自己的,不要白不要。于是心安理得地放在家里慢慢用。但過了一星期,警察就找上門來了, 說他拾到一個軍色皮包。這就奇怪了,警察怎么知道,也許招呼站有監控設施,也許有人舉報,總之自己撿包皮的事暴露了。他雖然如數交出了皮包和錢,但還是挨了批評,對他進行了法制教育。他終于提高了認識,什么撿的不是偷的就是自己的,那是過去的黃歷了,拾得別人財物應歸還,不能據為己有,他懂了。以后遇到這種事,他等不到失主來取,就應交給當地派出所。這個同學講完后還談出了自己的感想。他說這個故事是最近從社會上聽來的,我把社會上的評論與所學道德與法律常識結合思考,自己也提高了認識,這個活動很好。這個學生講完,我隨即讓同學們展開討論,發表看法,如對那位農民的看法,同學們興趣很高,他們討論了。再班上發言時,有的說那個農民不是全錯,他也有好的一點,那就是他有起碼的良心道德,在那兒等了很久,目的是為了有失主來取,有的說有良知,但缺乏法律常識,不知道拾的財物也應歸還,不歸還是違法的。他明明知道有歸還的渠道(交給派出所),那人去當地派出所一問就可以取回,但他沒這么做,這是錯的違法的。這樣的活動,作為教師我也總結了幾點:一,這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法。充分調動了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讓他們在參與中受到教育。二,這是理論聯系實際的方式之一,從社會上收集道德與法治的事例,無論聽來,從故事書上看來的,還是親自看到的,都是課本以外“第二課堂”獲得的,使學生們在生活中,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與社會上發生的事相比較、印證,這就加深了理解與運用知識的能力。之所以能收到這樣的效果,教師的主導作用也很重要。設計活動方案時,就要認真思考其目的,方式與對結果的預見。
將知識用于實踐是達到教育目標的又一舉措。學了道德與法治常識,如果不在學習和生活中加以運用,等于沒學。毛主席說過,如果把革命理論束之高閣去不實踐,那么再好的理論也是沒有用處的。所以我很重視學生把所學理論落實在行動上的工作。雖然我不能全面地去管理學生,但應了解,收集他們在學習與生活的表現,對好的加以表揚,不好的予以分析、批評,提高他們的認識并加以改正。如,我從學生口頭了解到這樣一件事:有一次他隨他父親到外婆家去玩,吃過晚飯,外婆挽留他們住下來明天再回家,爸說明天一早就要上班,今晚不回去明天上班來不及。但他喝了酒不能開車,但爸爸說他喝得不多,誤不了事。這時我發言了,說你喝的酒不少,如果開車回家,過檢查站,儀器檢測肯定酒精含量超標,這是醉駕行為違法的。嚴重的拘留或判刑。在我堅決的制止下,父親才不親自開車回家。他在電話里找了一位未喝過酒的有駕駛證的朋友來代他開車回去。事后我想我做得對,酒后駕車違法不說,如果還沒開到檢站就出了事故怎么辦。我長大了也要嚴格遵守交通規則。聽了這位學生的匯報,我很欣慰。我澆的思想之花,法治之花,終于結果了。這件事證明學生將理論用于實踐了。又例:我還了解到一件事,也是我所教學生的一件事,那是體育老師告訴我的,他說有個學生很喜歡體育,尤其愛好打籃球,但他瞧不起同組的隊員,說他們個個是笨蛋。操作中,他常常獨自運球很久而不傳遞球。不管距球籃多遠,也不傳遞給別人而自己投。敗了,怨隊員不爭氣,勝了把功歸于自己。這種個人英雄主義不但不利于競賽結果,還養成了不重視團隊精神的不良作風,但他最近突然一反常態,改變了這種作風,賽球,本著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準則,他對本組隊員不再瞧不起了,而是憑自己比別人強的球技耐心指導他們進步。打球時也表現出與組員協調作戰的風格。問他為啥改為了不良作風,他說是在道德與法治課上學到了團結友愛,團隊精神是當今事業成功重要因素。聽到這里,我又倍感欣慰了,我每教一節課都要號召他們重視將道德與法治理論用于實踐,他們果然這么做了。
參考文獻:《素質教育論》杭州大學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