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7日晚,上海盧浦大橋上,一輛白色轎車突然停在車流之中,后排一男孩突然推門下車沖上橋欄迅速一躍而下,緊跟著他的女子因為沒能抓住他而坐地嚎啕大哭;
2020年4月27日上午,湖南省新寧縣某中學高二學生徐某獨自飲酒后,在橋上刻上“我恨你”然后縱身投入扶夷江;
2020年9月18日,武漢市江夏一中14歲的男孩,被母親扇打耳光后從五樓窗口沒有絲毫遲疑跳下,送醫院后不治而亡。
……
都是青蔥歲月的孩子,他們當然知道跳下去意味著什么,可他們還是跳了。那一刻,悲涼、恥辱、絕望、無助終于壓垮了他們的理智,一條條鮮活的生命,就像葉片一般飄落了。
我們無法苛責他們的父母,此時此刻,他們無疑是最悲傷的人,或許一輩子都活在無法饒恕自己的負罪感中;
我們無法苛責孩子,畢竟那一刻,他的心里崩潰了,他在尋求解脫,又或者,他只是在賭氣,報復,決意用他的命,讓父母一生后悔。
視頻不忍看,話題太沉重。
只是我們在悲嘆、痛心之余,是不是更應該檢討和反思,作為孩子生命的守護者,為什么卻扮演了施害者的角色?
一、問題孩子的背后,都站著缺席的家長
兒童心理學上有句話:“當你發現你的孩子有問題時,其實你已經錯過了十次陪他改正的機會”。
當一個孩子出現某方面的問題之前,他其實已經向大人展示過很多次。
比如,你抱怨孩子三四歲了吃飯還要大人喂,是因為我們家長怕麻煩,總是越庖代俎,怕孩子自己吃飯弄得滿桌滿地都是,怕孩子把衣服弄得臟兮兮的,嫌孩子自己吃太慢......從而導致孩子到了可以獨立吃飯的年齡還不能自己吃飯。
再比如,孩子癡迷手機,時時都想著玩游戲。那我們有沒有在孩子哭鬧時,或者在我們忙的時候,孩子一吵,我們就把手機扔給孩子,借此逃避陪伴的勞累呢?
孩子身上的毛病,都能在我們身上看到原型,也都能在我們家庭找到病根。上海17歲的孩子跳橋之前,車內的女子對他的說的那些話,雖然旁人無從得知內容,能使一個人毫無留戀的離開,大概率不是此時此地只發生過這一次吧?
他沒有在規矩中長大,當然就不懂方圓;
他從小被當做祖宗養大,當然就不會同情他人;
他從小就只聽過表揚的話,批評的話當然就聽不進去了。
非??杀氖?,很多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因為種種原因沒有給與安全而充分的陪伴,當孩子一身的毛病時,又及其嫌惡的指出:我怎么會有你這樣的孩子?你太給我丟人了!
這樣的家長,沒有資格嫌棄孩子,因為他今天所有的問題,都是你們缺席得太久太久。今天所有的問題,你們也有份兒,請寬容接納他,從第一個好習慣開始引領他,給他時間,給他肯定,他才能在你們的看見中,主動改變自己。
二、成長就是不斷犯錯,不用大驚小怪
這幾年,孩子自殘自殺事件的爆發,讓家長老師陷入迷茫:真不知道,該怎么管孩子了!
管吧,怕他會跳樓跳河!
不管吧,又怕他走上邪路,貽誤終生。
少年自殺身亡事件,無論國內國外,無論是過去現在,一直都有。只不過是現在網絡發達,傳播迅速,而教育的焦慮,一次又一次把這些悲慘的事件,不斷放大再放大。
人到中年,現在回頭看看,在小時候,我們犯的那些事,有多大的事?
說臟話,逃課,打架,早戀,哪一條能讓天塌下來?這些年雖然我們都普普通通,卻也是能自食其力,這不也挺好的嗎?
想明白這些,偶爾孩子在學校犯點錯就別大驚小怪了。
孩子高考前的半年,一天下午,突然接到班主任的電話,說孩子在學校跟人打架,讓我去一趟學校。
在班主任的敘述中我看到了一個我完全不認識的孩子,易怒,消沉,頹廢,沉迷網絡游戲、放棄高考.....我沒法用語言表達我的憤怒,高三!高考!六年來為孩子沒有休一個禮拜天的我氣得手心攥出了血。
……
在失控前的那一剎那,我看到了低著頭站在辦公室外面等候的孩子。忍著要暴揍一頓的沖動,我幫孩子向老師請了一個禮拜的假,把她帶回老家,就說了一句:寶貝,累了吧,咱們回家歇歇。
那個禮拜,我們母子一起晨練,一起爬山,一起去看望鄉下的爺爺奶奶。我急,心急如焚,但是我不能問,我在等待孩子跟我談。
第四天,在云山的古剎前,孩子終于開口了:媽媽,周日我想回學校。我忍著內心的激動,問了一句,休息好了嗎?沒有調整好心情的話,我們可以等等再出發的。
在孩子發泄式的敘述中,我才了解到孩子內心傷痛:她最愛的小姨去世了,同學把她小姨留給她的一個水杯給摔了并拒絕道歉,所以她跟同學打架了;苛求完美的小姨那么堅強努力的接受治療,包括開顱手術,可她還是走了,讓她覺得活著真的沒意思......我一直沉浸在失去妹妹的痛苦中,每天用忙碌麻醉自己,忙著安慰正經歷白發人送黑發人痛苦的父母……我忽略了我的孩子。因為她一直表現平淡,不哭,也不說,讓干啥干啥,我還慶幸她能平靜接受了這個現實,沒想到她內心比我更甚……
我慶幸我沒有做最后壓死駱駝的那根稻草;我慶幸那一刻我的理性,沒有將壞情緒傳給孩子,我們的焦慮、暴躁就是壓向孩子的狂風暴雨。
三、面對孩子青春期的躁動,我們該怎么做
世界上沒有想自殺的孩子,只有讓孩子想自殺的教育。
教育的問題,不是一天就養成的,孩子的問題,也不是一次沖突的問題。
你不會隨意向同事發脾氣,向路人甩耳光;但是對你對孩子會,因為你把他當作你的私有物品,他沒有自尊,打他也不用承擔責任。
但是,孩子是有情緒的,只是一直積壓著,知道有一天,實在忍不住了,給你一句:活著太累了,這條命還給你吧!
沒有不值得愛的孩子,只有感受不到愛的孩子。
把孩子當成一個正當的人,悲劇就不會發生。
和孩子相處,是有原則的。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是因為他不夠成熟,所以會犯錯誤。犯錯誤時,我們給與的應該是耐心的傾聽,耐心和溫柔的教導,接納他的稚氣和不成熟,默默陪伴成長,而不是埋怨和嘮叨。
當你批評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把他當個成年人來看。站在成年人的角度,仔細斟酌你想說的話,如果你說的對象是一個大人,會不會傷害到他的自尊心?孩子也是人,他也有自尊,被責罵會傷心,不被理解就會痛苦,沒有被尊重就會憤怒,受了委屈就會有恨意。
孩子是我們生命的延續,更是生命美麗的相遇。就用紀伯倫的那首詩來結束這篇文章吧!
你的兒女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借助你來到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不屬于你。
愿我們都能明白:孩子不是我們的附屬品,請用心守護。
愿你我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