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素質教育的形勢下,提出了教育“三原則”。即“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小學體育教學要貫徹“三原則“精神,發揮好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體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關鍵詞:小學體育 課堂 主體作用
體育課是增強學生體質、鍛煉學生意志、培養學生良好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的主陣地。體育教師在教學中除完成必要的身體素質訓練和體育知識傳授之外,還應該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特點,充分發揮學生在體育活動中的主體性,讓學生在體育課中多體驗、多思考、多感悟,積極投入到體育活動當中,從而提高體育課堂的效益,逐步培養學生健康的身心。筆者在初中學校從事體育教學多年,對在體育課堂中如何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做了許多探索,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經驗。
一、準確把握小學學生身心發展特點
小學階段是學生身心發展打基礎的重要時段,身體機能和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增強,開始有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和抉擇能力。他們活潑好動,但專注度不夠;他們對事物充滿好奇心,勇于去嘗試,會提出自己的見解和看法,但又缺乏堅持;他們能夠承受一定的運動量,但又極易出現運動性損傷。在保質保量完成教學任務的基礎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大膽放手,讓學生根據自身的愛好、興趣、身體條件去選擇適合自己的體育項目和鍛煉方式,在體測達到《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前提下,發展自己的特長項目。教師要勇于改變機械、單調的授課方式,采取讓學生樂于接受的有效方式保持學生對體育鍛煉的新鮮感,讓學生主動鍛煉。
二、加強課堂互動,充分發揮學生主體
體育教師在課堂上不能牽著學生鼻子走,搞“一言堂”,而要根據所授內容特點,加強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互動,注重學生在活動中的體驗。比如,在教學起跑姿勢時,我們讓學生自由選擇站立式和蹲踞式,并分成兩組進行比賽,然后讓學生比較兩種姿勢的優劣;在教學擲實心球時,我們讓學生分別嘗試立定投、助跑投,再由學生確定自己的投擲方式;在講授投籃知識時,基于籃球深厚的群眾基礎,讓學生說說自己喜歡的球星,看過的印象最深刻的比賽,模仿一些經典的動作,在分組訓練時,讓學生相互糾正投籃中的錯誤,學生興趣盎然,教學效果良好;在分組開展游戲時,常常開展組內對抗、組與組比賽,教師也參與其中,與學生一視同仁,其樂融融。只有讓學生充分參與課堂。
三、積極開展校本研究,拓展課程資源
體育教師不能墨守成規,囿于“部頒標準”,要善于結合學校和當地特色開展校本研究,編制校本教材,豐富課堂教學。筆者所在學校場地狹小且不規則,很多正規的體育項目均不適合開展。我們體育組就設計“繞樁跑”、折返跑等新形式,保證學生有足夠的運動量;在課堂中除常規的廣播操外加入兔子舞、“小蘋果”等廣場舞,學生在運動中感受“運動也快樂”;當地人熱衷游泳,我們就在課堂上加入游泳課程,講授游泳的相關知識;課外體育活動中根據學生興趣我們成立了學生籃球隊、田徑隊、健美舞隊、乒乓球隊等,組織學生參加鎮、社區組織的長跑、運動會、群體操等健身活動,都非常受學生歡迎,學生鍛煉的主動性明顯提高。
四、開展體育競賽,注重榜樣激勵
學校定期舉辦富有學校特點的運動會,既豐富師生的文體生活,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方面。我們體育組確定了夏季舉辦球類運動會、冬季舉行田徑運動會的校級體育工作計劃,各年級組內也開展相應的比賽,形成了體育比賽的常規。每次運動會,體育組精心選擇比賽項目、細致編制比賽規程,強調學生全員參與。比如,籃球運動會時加入廣播操比賽、顛球比賽、背靠背運球等項目;田徑運動會時加入“抬轎子”、迎面接力、障礙運球等等難度不大的項目。每次比賽后,公布各班、各位運動員的成績,凡是參加者無論成績高低均予以公示,讓學生享受成就感;評選最有價值運動員、最有突破運動員、公平競賽獎、精神文明班級等。
五、關注學生情感態度,養成健康心理
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時刻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初中階段體育教學不僅僅是鍛煉身體,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比如,課堂中會有一些學生達不到相應的要求,完不成規定的任務,此時教師要保持足夠的耐心,多加指導和鼓勵,讓學生克服畏難心理,直到最終達成目標;在體育競賽中,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競爭與合作的關系,正確對待比賽成績,坦然接受失敗和挫折,既要為個人的突出而高興,更要為集體的榮譽驕傲,培養學生的共贏意識和合作精神;要在競賽和游戲中融入規則意識,養成學生敬畏規則、按規則辦事的習慣;要注意防止學生在訓練過程中淺嘗輒止、不求甚解的不良現象,培養學生開動腦筋、堅持到底的意志品質;要在課堂中滲入必要的體育衛生知識,加強自我防護和運動安全指導,培養學生科學健身的意識,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要多挖掘學生喜歡的項目、喜歡的體育明星身上的優良品質,培養學生積極進取、頑強拼搏、永攀高峰的人生態度。只要把學生看作是活生生的、正在成長的人,體育教師就可以做學生的人生導師,體育課堂也是極好的人生課堂。
“教育要面向未來”。小學正處在學生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對學生的未來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