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本,就是學生學習之根本。小學生學習寫作往往從模仿學習起步。課本就是專門為學生學寫稚而設計的。只有指導學好課文,才能學習寫好作文。教師要指導學好課文,研究探索作文法。
關鍵詞:小學作文 學課文 講寫法
小學生怎樣才能寫好作文呢?其中最基本之法,就是指導學生學習好課本。課本,課本,學習之根本。課本文章就是為學生設計安排好的范文。以范為本,必定寫好作文。“不會做鞋,旁邊有樣”。范文是學生寫好作文之拐杖,是學生寫好作文之金橋。指導學生學好課本,把范文之法遷移過來,學習過來,形成學生習作之法。這就是指導學生習作之經驗。
一、采用靈活機動的方式學習和積累詞語,并指導學生學會在習作中運用詞語
傳統的語文教學,首先是弄懂新詞的讀音,解釋詞語的含義,實際上多年以后,當學生再運用詞語時,已基本不記得當初的詞語解釋了,所以這是一種傳統而效率不高的理解詞義教學方式。因此我從低年級起就改為請學生猜想新詞語的意思,并請說說是用什么方法猜出來的方式。比如,學生能猜出泥濘的意思是路上水很多,很難走,這是從兩個字偏旁都是三點水猜出的,跋涉是翻山渡河的意思,這也是從偏旁分別是足字旁和三點水猜出的。學生也能猜出“年邁”是年紀大的意思,這是從句子“背著年邁的大娘”,用詞不離句的方法猜出的。用這種方法教學詞語,學生記得牢,教學效率高,而且學生嘗到了成功的喜悅,培養了孩子們的自尊心。當然,對一些因用典、比喻等方式產生的詞語,還需用傳統方法進行教學。
其次,指導學生分單元分類別積累詞語,為學習習作作好準備。比如,分別積累寫春夏秋冬四季的詞語,分別積累寫人物外貌、神態、性格的詞語等等,對此教材中有要求,許多專著也有論述,這里不再鸚鵡學舌。
最后,把運用新詞語數量作為習作成功與否的標準之一。筆者作過一個嘗試,叫學生寫作后,把自己的作文再讀一遍,并把其中運用的本學期學習過的新詞語用方框框出來。教師改作文時,對學生運用得好的詞語,畫一個笑臉作為獎勵,對運用不好的詞語,畫一個哭臉(或打一個問號),要求學生改正。幾次習作下來,學生運用新詞的積極性大大提高,部分學生養成了反復比較推敲詞語的好習慣。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學生用錯了詞語,首先應對學生喜用新詞的習慣加以鼓勵,然后引導其掌握正確用法,而不應諷刺挖苦,這就像花兒染上了病,應因病施治而不是連根拔除一樣。
二、學會把課文中的好詩好句子引入習作,為學生語言提供源頭活水
小學古詩詞教學承擔著用國學經典,潛移默化學生的重任,因此教師對古詩詞的朗讀、理解、背誦都極為重視,但部分教師對古詩詞的運用不夠重視。實際上,教師應指導學生,學會運用古詩詞,讓古詩詞成為學生語言的源頭活水之一。筆者在教學導語、總結中常常引用古詩,在自己的下水作文中也常常引用古詩,因此學生也在模仿中學習運用,在學習運用中提高水平。比如下面一位學生的寫景習作:
我家門前,面臨村里的百畝荷花產業示范園,春天,荷葉剛剛露出小腦袋,小鳥就來拜訪,蜻蜓就來作客,一片“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的美景。夏天,荷葉很茂密,荷花含露帶雨,荷葉下的魚兒游來游去,讓我想起“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的江南美景。秋天,蓮葉枯黃了,蓮子采摘了,魚兒收獲了,可是“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風景區的美一點也沒減少。
學生作文把寫景與小學寫荷的古詩的運用結合在一起,顯示了小作者細致的觀察能力,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態度,也彰顯了他較深厚的古詩詞功底。
令人欣喜的是,在這樣的引導中,學生不但學會了引用,而且學會了仿寫。比如,小學語文中七言詩句較多,有的學生學會了運用七言句給自己的作文命題,如《感天動地慈淚情》,又如,學生讀了女作家楊絳的名言“讀書好比串門兒—隱身的串門兒”后,不但學會了引用,而且學會了模仿:寫作好比交朋友—不見面的交朋友。
三、學會為自己的習作,補入教材中的表現手法
很多語文教師教閱讀,對各種表現手法分析較到位,但對表現手法在寫作中的運用不夠重視,這種割裂閱讀和寫作的做法,讓學生不但學不會應用,時間久了,對有哪些表現手法也認識模糊了。我在簡單談了課文中的某種表現手法后,常常要求學生在習作中學習運用,這可收到一石二鳥之效。
比如學習六年級上冊教材《燈光》后,我告訴學生,文章以“天安門廣場上千萬盞燈”開頭,以“在天安門前璀璨的華燈下面”想起犧牲的戰友結尾,首尾呼應。在講郝副營長的故事時,以郝副營長讀書開始,又以郝副營長點燃書為大部隊指示目標、犧牲自己結束,也是前后呼應?,F在,請同學們重讀前一單元自己的作文,看是否做到首尾呼應,如果沒有,請補上呼應的句子。這樣學習表現手法,也許速度較慢,但一步一步學得扎實。
四、從課外閱讀到習作是從課文到習作的有益補充
新課標下的閱讀,很注意拓展延伸,新課標下的寫作,也要注意拓展延伸,從課外閱讀到學生模仿習作,是從課文到習作的有益補充,也是解決小學優生吃得飽問題的有效措施,這既可以讓你作一個輕松的語文教師,也是培養小小作家的搖籃。下面是一位小學六年級學生課外閱讀余光中《鄉愁》后的仿寫,該詩形象生動,頗得詩中三昧,當然,詩句有點故作老成味道。
小時候,童年是一只小小的風箏,快樂在這頭,煩惱在那頭。
懂事時,童年是一個個有趣的朋友,玩樂在這頭,眼淚在那頭。
現在啊,童年是一張小小的照片,童趣在里頭,成熟在外頭。
總之,課文是學生習作的源泉,是學生習作的無聲的老師,它靜靜地等待在那里,樹立著習作的標桿。一個優秀語文老師的職責就在于,引導學生親近這位無聲的老師,會解讀這支標桿,從課文出發,走過遣詞造句的優美,走過古典詩詞的意趣,領味表現手法的真諦,寫出真實反映內心、言辭俱佳的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