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兒教師的教育使命不是把幼兒“留下來”,而是把幼兒“送出去”,而以何種方式“送出去”才能促進幼兒更好的發展,則是廣大幼兒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面對的重要問題。對于所有的幼兒來說,“幼升小”都是其人生的必經階段、更是其學習生涯的重要轉變。如何引導幼兒更好地適應小學的學習與生活,如何讓幼兒在幼兒園階段更好地理解和認識小學生活,這是幼兒教師在幼兒幼小銜接過程中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問題。為進一步促進幼兒平穩實現幼小銜接,本文將圍繞幼兒園幼小銜接展開創新教育策略的探討。
關鍵字:幼兒教育;幼小銜接;教學策略;
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是個體人生成長中的必經階段,更是極其重要的成長階段,這兩個階段的教育目標不同、幼兒培養方式不同,幼兒所形成的行為習慣、自身素養更是不盡相同。越來越多的幼兒教師開始意識到應從幼兒教育教學角度給予幼小銜接以充分的重視,從幼兒教育教學角度促進幼兒平穩度過幼小銜接階段,對于個體的未來發展來看,其價值是不可估量的。
一、加強幼小銜接創新教育的研究意義
我們認為在幼兒教育教學階段,尤其針對幼兒園大班幼兒展開幼小銜接教育教學的創新探究,是出于對以下教學價值與研究意義的深入思考:
(一)讓幼兒教育更具內涵性
在幼兒園內部教育教學工作中,加強對幼兒進行幼小銜接教學創新研究可以有效提升幼兒教育的內涵性,讓幼兒個體在幼兒階段掌握相應的能力、實現相應的提升,讓幼兒園的教育教學價值充分凸顯。避免幼兒教育教學出現“小學化傾向”與“純娛樂性”幼兒教育傾向。
(二)讓幼兒發展更具連貫性
從幼小銜接入手進行幼兒創新教育教學的研究,還可以有效防止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脫節,使幼兒園與小學教育的銜接更具有連貫性,使幼兒能力提升與素養的提升更具有連貫性,使幼兒的健康成長更就有連貫性。
(三)讓幼兒培養更具科學性
幼兒的成長發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幼兒在幼兒園階段所接觸的學習環境、生活方式與學生在小學階段所面對的相關內容有著本質上的不同。深入挖掘二者的差異性,從差異性入手做好幼小銜接的過度作用,使幼兒更平穩地過渡到小學生活,使幼兒以更積極的心態面對小學生活,使幼兒更具有自信心地面對小學生活,更是幼兒培養與教育的科學性體現。
二、做好幼小銜接工作,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既然在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中從幼小銜接入手創造教育教學理念與模式具有如此重要的價值,那么,如何做好幼小銜接工作以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呢?我認為從以下角度入手圍繞幼小銜接展開教育教學的創新嘗試是值得思考的:
(一)知己知彼——認知幼兒更了解小學
正所謂“知己知己,百戰不殆”,對于幼兒教育工作者來說,開展幼兒教育教學工作就仿佛是一場戰斗。只有教師充分了解幼兒的學習規律與認知規律,并在尊重幼兒的學習規律與認知規律的基礎上開展幼兒教育教學工作,才能更好地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只有幼兒教師在充分了解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內容以及教學的培養目標,并將其與幼兒教育教學相融合,才能為做好幼小銜接工作提供可能。為此,幼兒教育工作者需要在日常教育過程中,在工作之余積極參與圍繞幼兒教育的相關培訓去了解幼兒,尤其是幼兒園大班兒童的學習需求、學習傾向與學習特征,對《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進行深度解讀。與此同時,幼兒教育工作者還應該將部分精力放在新時期義務教育的發展方向與教學改革的研究中,在與小學教師的深度交流與共同探討中明晰現階段小學生所欠缺的能力是什么?存在的學習缺陷是什么?并從幼兒教育入手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
(二)興趣激發——“體驗小學”成為獎勵
要想降低幼兒對小學生活的抵觸情緒,幼兒教師還應該從興趣激發的角度調動幼兒對小學生活的好奇心,使幼兒能夠帶著對小學生活滿滿的向往、滿滿的信心以更從容地態度走進小學階段的學習與生活。幼兒教師可以從興趣激發角度,引導幼兒在刺激-反應-強化中對小學生活無限憧憬與向往。例如,幼兒教師可以在幼兒園活動區域內部設置“小學校”的情境,但并不讓所有幼兒都同時感受這一情境,而是讓“體驗小學”成為一種獎勵,值得“優秀”的孩子才有機會在幼兒園游戲區域中去體驗小學生活、去感受小學氛圍;再如當某一個淘氣的小孩子今天不僅遵守紀律,還關心同學,教師在對其進行表揚時,就可以為其發放一顆“小紅花”標志;又如當某個幼兒今天在游戲活動中獲勝,得到了第一的名次,教師就可以為其發放一顆“小紅花”標志;再如當某個幼兒在衛生檢查的過程中表現得最好,教師就可以為其發放一顆“小紅花”標志……當幼兒的小紅花累積數量達到5顆時,就可以兌換一次“體驗小學”的機會,就可以走進幼兒游戲區域中的“小學校”。以這種形式引導幼兒對小學生活形成無限向往,使幼兒意識到只有優秀的孩子才有資格進入小學生活,以此提升幼兒對小學生活的無限渴望。這種將對小學生活的抵觸情緒轉化為對小學生活的無限向往,就使幼兒在幼小銜接的重要階段做好了充足的心理準備,也為幼兒更好地面對小學生活提供了更積極的態度。我園在每年5月份會組織大班幼兒參觀附近小學學校,通過實地體驗,幼兒直觀近距離觀察小學生的學習環境及生活環境,從而消除對小學的恐懼感和陌生感,這樣能幫助幼兒更早接受小學,激發幼兒我要上小學的愿望。
(三)習慣養成——素養能力的多重準備
創新幼小銜接階段的幼兒教育,不僅要從幼兒園小學化的教學傾向中走出,更要注重對幼兒綜合能力的引導與培養。要想使幼兒更好地面對未來的小學生活,幼兒教師還應該從習慣養成、行為指導、心理暗示、能力培養等多個維度對幼兒進行引導,使幼兒從素養與能力的多個維度入手做好幼升小的準備。例如在幼兒游戲活動的設定活動中不僅要從教師的角度守護幼兒的安全,更應該從幼兒的角度提升幼兒自身的安全意識,使幼兒在享受游戲快樂的同時,更提升自己的安全意識;又如在幼兒的生活管理過程中,幼兒教師還要引導幼兒提升自我管理能力,養成獨立習慣,學會自己穿衣服、自己穿鞋甚至是自己系鞋帶,讓學生的獨立意識為其小學生活提供更多便利;又如在幼兒游戲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教師還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幼兒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去感受協同合作的重要性、友誼的重要性;又如當教師引導幼兒開展藝術學習時,將生活中的常見元素融入到幼兒教育教學中,使幼兒在幼小銜接階段對幼兒身邊的生活、對自然環境形成有效認知,在互動參與的過程中,在藝術感知的過程中實現動手能力的提升、實現探究意識的培養;又如在每天的幼兒入園時間規定上、在幼兒教學開展的過程中,在幼兒作息時間的安排上引導幼兒樹立時間觀念,以更強的組織性與紀律性去面對未來的小學生活……從上述維度對幼兒進行引導,使每一個游戲活動的設定都圍繞幼兒的核心素養提升而展開,使每一個幼兒教學設計都為更好地實現幼小銜接做準備,讓幼兒從心理、從行為、從習慣、從能力、從素養、從更多地角度做好迎接小學生活的準備!
結語:
作為幼兒教育教學工作者,在幼兒教育教學活動中應給予有效銜接以更充分的關注。應從避免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以及泛娛樂性幼兒游戲設置等角度出發,讓幼小銜接工作在科學合理的軌道上穩步前進。為此本文提出從知己知彼——認知幼兒更了解小學;興趣激發——“體驗小學”成為獎勵;習慣養成——素養能力的多重準備等維度入手進行幼小銜接的創新教育策略探索,希望本文所提出的創新教育策略能夠為幼兒銜接工作的開展提供必要的參考,能夠使幼兒以更飽滿的熱情、更積極的態度以及更充分的準備面對未來的小學生活,能夠使幼小脫節的現象成為歷史,讓幼小銜接成為幼兒園和小學的“粘合劑”,攜手促進祖國未來的健康發展,攜手將立德樹人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 付瑞華. 我國幼小銜接現狀及對策淺析[J]. 中國科教創新導刊. 2008(36)
[2] 顧偉毅,朱靜,楊偉偉. “我要上小學”主題區域活動(大班)[J]. 幼兒教育. 2008(07)
[3] 代小微. 幼小銜接中家、園、校三位一體配合教育的策略[J]. 新課程(小學). 2016(11)
[4] 曲朝華. 做好幼小銜接工作,提高幼兒綜合素養[J]. 亞太教育.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