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學是抽象的學科,小學生形象思維能力很強,抽象思維還在成長之中,所以要小學生學習好數學,興趣激發十分重要。
關鍵詞:數學 興趣
素質教育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既是主體,就要發揮主體學習精神。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就是在數學上插上鮮花,也不會去看。沒有興趣,數學的符號就是符號,它不認識你,你也不認識它,有了興趣,數學書放在不起眼的地方,也要去清理出來學習。即使沾滿了灰塵,也地擦拭干凈,如獲至寶一般,小學生天性好奇,好勝,喜歡快樂,激發興趣就要遵循他們的心理規律。對小學生,我經常不忘提高他們對數學的認識,看似花去了一些時間,但磨刀不誤砍柴功,興趣源于需要,小學生會需要數學嗎?會。有一次我問他們其中一些人,數學重要嗎?他們只一笑了之。我知道他們不以為然,我問他們,你們都有手機嗎?回答都有。我隨即給他們講起了現代信息技術來。“你們只知道玩手機方便,古時候人們創作了神話故事,里面千里眼、順風耳。但那些都是人們想戰勝距離的夢想寄托?,F在才算真的實現了,別說千里,萬里也一樣,越洋電話,可視電話。到處的監控攝像。這些才是真正的千里眼,順風耳(不順風也有聽見萬里之外的電話)??墒悄銈冎肋@些高科技信息技術中,包含了哪些科學技術嗎?他們回答不上。我告訴他們有物理(電波),有數學(離不開的數學運算),就是使用者撥電話也離不開數字號碼,你們之中,有的想將來當科學家、數學家、教授、工程師,沒有學知識興趣嗎?講到這里,其中有一位學生發話了,我的成績差,考不上高中,別說大學。初中畢業就自主就業,簡單的數學就行了,他們終于暴露了思想了。針對這種思想苗頭,我又講開了,自主就業怎么啦,就深圳這塊地方,不是幾十年前的不毛之地,那時憑面朝黃土背朝天掙二分工吃飯,現在靠的是腦袋,辦企業,做生意,打工賺不賺錢,靠腦殼計算,計算是什么,計算就是數學。簡單計算不行,是復雜的計算,誰沒有經濟頭腦,誰就被淘汰。經濟頭腦里充滿了數學??!一席話,那類學生心服口服了。以上是我講的大概內容,若要錄下音來,比這詳細多了,里面有很多小故意,他們聽得津津有味。聽了他們對數學的認識端正了,樹立了對數學的初步興趣。
教學方法也要講究興趣激發。注入式是課堂沉悶氛圍的根源,學生學無興趣,主體精神自然得不到發揮。興趣激發式的快樂教學,才能打破沉悶的氛圍,代之以生動活潑的氣氛,從而提高教學效率。例一,有位老師上課不宣布內容,而是用彩色粉筆迅速在黑板上用簡筆畫風格畫了一幅畫。在茫茫的沙漠里,一前一后兩個人,后面的人追前面的人。畫名叫沙漠追匪。學生的興趣一下子被激發了起來了,這時他才宣布“本節內容是追擊問題”。這時學生的思緒被引入了解放軍追匪的情境里,他們隔多遠,各自速度如何,怎樣追上的。這個開場白起到了兩個作用,一是以直觀形象的懸念激發了興趣。學生感覺老師很幽默,心里很喜歡他。由愛烏及屋的道理,也一定喜歡上他的課。二是創設了追擊的情境,把學生帶到生活情境之中,生活情境又是易激發興趣的。
例二,有位老師,他在教學應用題時,用所學的理論直接解不出,需創造一種間接方法去解,如果老師直接將這種方式教給學生,學生也只是開闊眼界而已。為了讓學生培養起能力,他另出了一道題讓學生解。這道題是:雞兔若干只,共九頭28足,問雞兔各多少只?此題若是初中學生用二元一次方程組解,則不費吹灰之力,但小學生只能在算術領域解。按已學的知識又無法解出。這正是老師用來訓練找鑰匙的方法,以尋找打開另一把鎖(另一題)的鑰匙。用常規方法無解,可否想一些輔助辦法呢?老師讓學生思考:1、如果假設雞兔共10只(比9多一只)而雞兔數量相同(10÷2=5只),又會出現什么異樣情況?同學們運算了起來,足的總數為:2(雞)×5+4(兔)×5=30只(足)。出現了什么異常?“答比原來(28只足)多2足”。“什么原因造成的?”答“多了一只雞?”“為什么不是多了一只兔呢?”“如果多的一只是兔,那么就應該多出4只(足),所以多出的應該是雞”。老師給予了肯定,肯定他們思維的發散性,能從比較中得出結論。這樣,雞的數量就是:5-1=4只,兔的數量為5只。檢驗:2×4+4×5=28只(足)。合符題意,正確。
這時老師又把學生的思路引回到前面那道難題上,那道難題是:一百人做一百個工件,師傅一人做3個,徒弟3人做一個,問師傅徒弟各多少人?這道題與前題同類,在算術領域里,以常規方法無解,必須另辟路徑,創造輔助方法。老師說,我也引導你們用創造性的方法解出那道題了。此題你們自己想辦法吧。同學們受了前題的啟發,便想到了用假設法,假設師徒各占一半人數(100÷2)50人,那么就會出現(3×50+■×50=150+16■=166個)多出(167■-100)66■個2件),那么是誰造成的呢?應是師傅數量設計多了。因為師傅做的多,多假設了多少人?學生的式子是這樣的66■÷3=22■,經檢驗與題意不合,學生找不出原因?這時老師提示:多一個師傅就多做了3個嗎?多了一個師傅,同時就減少了一個徒弟。實際應多做了(3-■)=2■個工件),對否?學生思考后回答,明白了。這樣,多的師傅人數應是66■÷2■=25人。那么師傅的實際人數應為(50-25)=25人。徒弟人數為(100-25)=75人。檢驗:3×25+■×75=100(人)合符題意,正確。
由此,學生又學到用假設法解應用題的方法。這個指導過程學生始終處于主體地位,情緒處于興奮狀態,思維處于積極狀態。始終是興趣盎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