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讀后感是讀了一篇作品以后有感而發的文章。寫讀后感可以清晰思維,加深理解,還可獲得思想的收獲與藝術享受。其寫法有一般規律。
關鍵詞:讀后感 作用 寫法
讀后感的格式一般是先讀(概括整體大意或突出的某部份大意)后感,或邊讀邊感。所讀作品多種多樣,都可以有感想。如詩歌、散文、故事、小說、曲藝等等。所感有思想收獲或藝術收獲。下面舉例說明。
例《讀長征中的故事有感》長征是家喻戶曉的革命歷史。但里面的很多故事就不是所有人都知道的。在一本書中,有一個長征中的故事,給我的震動很大,也給我人生的啟迪,至今難忘。這個故事的名稱是《永不消逝的眼睛》。故事是說,紅軍經過飛奪瀘定橋,翻了雪山,現在是過草地了,草地的氣象千奇百怪,一會兒前面是一望無際的淺草原,一會兒又走入到處是一人多高的密草叢。一會兒又要經過沼澤地,一會兒又要在稀稀疏疏的樹林是宿營。剛才還是晴天朗朗,突然天上烏云一起,大雨會傾刻而降,沼澤地更是險象環生。要選擇有草的泥墩踏著走,不小心踏著了漏泥,一下子沉下去就永遠起不來了。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個班長。每當艱難的地方,他總是讓同志們在后面稍等,他前去探路,覺得安全后才讓大家跟進。他們走出了茅草地就來到了沼澤地。班長仍然在前探路,先用拐杖去通一通,看看是否在搖動。是小動還是大動。再用腳去試一試,能否承受人的重量。他帶領著大家小心翼翼地走著,而且隨時有危險發生。走著走著,當他用左腳去試探一個草墩時,一個前傾就陷入了爛泥潭中,同志們見狀忙過去拉他,只見他舉著雙手示意,不必了,不必了,不要作無畏的犧牲,改道吧。他的身體在迅速下沉。這時,除非有一根很長的竹竿或樹條搭在地上面他才能獲救??墒菦]有呀,他用一雙眼睛看著同志們,似乎在說,同志們,永別了,革命一定勝利!突然他的頭部已沒入泥潭里了。同志們齊刷刷地摘下了軍帽,向著他沉沒的地方默哀著,默哀著,心里默念著,我們一定發揚你不怕艱難的精神,奮勇向前不回頭。同志們繼續前進著,前進著,個個的心中,那雙深情的眼睛永遠亮在同志們的心里,永不消逝。讀完這個故事,我心潮起伏難平。我和所有同學一樣,都是生在好時代,長在好時代,吃蜂密糖成長。從來不知道什么是艱苦的日子,哪兒有危險發生。在學校,教室個個寬得闊氣而時髦。不少的同學比闊氣,比豪華,比吃比穿,比享受。家庭貧困的同學,無條件穿得闊氣,無條件用得闊氣,無條件吃得闊氣。雖然沒有誰暗笑他們,沒有誰瞧不起他們,可是他們卻自慚形穢,生活在無尊嚴的陰影里。我屬于班上闊氣的那一類。有一次我叫媽媽給買一雙旅游鞋,她給買了100元一雙的鞋,我看了一眼就跑了一跳幾尺遠地跑出了家門。我怎么會穿這種鞋子呀,班上的同學穿的400元的就有好幾雙。讀了這個故事,我才知道我是生在福中不知福。這些道理平時老師講了不少,但我在我心中都是模糊的概念。讀了這個故事,我仿佛就是那個班的戰士中的一員。我仿佛是親自看見那位班長犧牲在草地里,他那雙深情的眼睛仿佛也亮在我的心里,永不消逝?,F在我要發揚不怕吃苦的精神,在學習上要勇于克服學習上的困難。革命先烈為了新中國犧牲生命都不怕,我們為了自己的成才(雖然也是為了祖國的富強),又沒有生命危險,還怕那點困難嗎?
評析:這篇讀后感 就是先介紹所讀的內容,再寫自己受到的思想教育,并聯系了自己的生活與學習實際作了自我批評,收獲了思想。又例:《讀啞吧成才》我在一張報紙上看到一則新聞,說是新聞,是指發表的時候,從這張報紙出版的日期看,已是幾個月的時間了,對我來說已是舊聞了。不管是新聞還是舊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個啞吧成才的事實,那個啞巴是個女孩子。由于耳聾聽不見,所以不能學會說話。但他卻克服了重重困難,能說話了,能用嘴巴與人交流,而且很順暢,仿佛他壓根兒就不是個聾子,也曾經不是個啞巴。他是怎樣學會說話的呢?他是老師用口型教他的。什么口型動作怎么表達出什么文字的意思。雖然自己說的話自己也聽不見,但他知道別人能聽見,而且能懂意思,這就是最大的成功。使他學習知識長上了翅膀,她高中畢業了,還考上了某大學生物系。真是個奇才??!讀了這則報道,我心潮起伏,想了很多很多,想了很遠很遠。我的各科成績都好,唯有英語差些。差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自己有點口吃,說話不夠流利。讀了這個人從啞巴會說話而且成了人才的經過??闯鏊卸啻蟮男坌膲阎九c頑強的毅力??!正如報道中說,她母親介紹的,她學習絕不是件輕松的事,是比別的正常無殘疾的孩子付出多得多的時間與精力??墒俏覅s只是一點點口吃,遠遠算不上什么殘疾,可是我卻知難而退,在口語訓練上,如果我付出比別人多些,一定不會遜于其他同學的口頭表達。寫在這里,又使我想起了曾經聽到過的一件事,我當時也是一聽了之,沒有以此為榜樣。那件事是說,三十年前,有個高中畢業生考上了大學新聞系。新聞工作者是要去社會作采訪的,是要與人交流的。而他也是口吃,但專業所逼,他去報名的途中有意與沿途的人多作交流,問路啦,打聽當地的情況啦。在交流中克服了口吃的缺陷?,F在我也要向那位啞巴成才者和那位口吃克服者學習,決心學好英語。評析:這篇讀后感采用先讀后感邊感邊引所讀內容所聞事件,既有思想收獲也有學習方法的收獲。
參考文獻:
《素質教育論》杭州大學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