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是聽覺藝術,在學科中心時期,重音樂理論與技能教學而忽視情感教育。而素質教育則應重視情感教育,讓音樂情感成為穿透心靈的電波。
關鍵詞:音樂 情感教育
在教育改革中,新課程強調各學科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變化,讓學生在這方面吸收正能量,讓心靈積極向上。音樂教學也不例外,而且在情感教育上比其他學科還有獨特的優勢。這種優勢就是美育的力量。美,無處不在,有自然的,社會的,藝術的,有外在的,內在的。這些美通過音樂藝術語言的表達,就會形成一種情感,像電波一樣穿透人們的心靈,起到陶冶情操、凈化心靈、激發積極向上的熱情。在當今,則是激發使祖國強起來的熱情。音樂具有情感性是因為它與其它藝術一樣,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歷史的長河中,音樂藝術具有人類的共性,也具有民族性、地域性與階段性。怎樣讓音樂的情感性發揮激發興趣、陶冶情操的作用呢?那就要音樂理論與音樂實踐相結合。一首歌無論是有詞有曲還是有曲無詞,他總是反映一定的社會生活的。而社會生活和學生息息相關的,所以從音樂實踐(教唱歌曲)再升華到理論(教學樂理知識),是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如果先教理論后教實踐,學生興趣淡然且事倍功半。先從實踐出發,就突出了音樂的情感功能。因為教唱好一首歌曲,就要先讓學生了解歌曲的時代背景,它抒發了哪類人群的心聲 ,然后進行情感理解,進入角色。在這個過程中,有生活經驗的加入,有對歷史的回味,甚至整合各種信息。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就會受到正面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陶冶。當視唱不能充分發揮其音樂的功能時,學生就會產生對音樂理論學習的要求,這是為了更好地表達歌曲情感的需要。當這些過程都走完之后,就使音樂的情感像電波一樣穿透了學生的心靈,起到美育的作用。在教唱的歌曲中,有體現親情、友情、愛情的,有抒發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的,有各個革命時期的革命歌曲。有古代的,有現代的,有中國的,有外國的。例如,《五四紀念歌》、《大刀進行曲》、《義勇軍進行曲》、《陜北民歌》、《春花江月夜》。例:教唱《東方紅》。這首歌是一位陜北革命根據地的農民歌手創作的。把毛澤東比作太陽。毛澤東的偉大,學生是十分了解的了,從政治課中,從文學作品中,從歷史課中都有了了解,但要唱好這首歌,就要站在當時的革命根據地的人們的處境、心情的角度,進行情感體驗。這就有必要揭示那段革命歷史。當時,農民受著國民黨反動派政府和地主的壓迫,生活在苦難的社會底層。歌劇《白毛女》反映的就是舊社會的寫照。那喜兒、楊白勞的遭遇都會使學生的情感與勞動人農民融為一體。毛主席領導人民鬧革命,分田地,改變了昔日的命運,當家作了主人。這種功績,不就像太陽對于大地的功績么?真是一位大救星呀。這時,讓學生唱起這首歌,他們就會仿佛置身于當時的陜北高原、站在窯洞外面的壩子上、站在男女老少的人群里,與大家一起唱著這首歌,心中充滿了幸福,充滿了對毛主席的崇敬與愛戴。這時,若再讓學生在臺下練一下兵,為在臺上獲勝,他們就產生了學習樂理的興趣。這樣,越唱越好,心靈也美了。身為四川人,當然了解四川人民的風土人情。但更應了解這首歌應是翻身農民有了自己的土地,當太陽出來時,扛上鋤頭上山崗去勞作的快樂心情。為了唱好這首歌,出生農村的學生們的腦海里會浮現出這樣的畫面:天亮了,太陽出來了,正是鋤禾的好天氣。以前自己沒有土地,是租種地主的,現在自己是土地的主人了,收一顆是一顆了。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了,扛上鋤頭上山崗,看見太陽在笑,自己心里也在笑。于是,這歡快的、跳動的節奏,響亮的音質,明快的速度,都融入到唱的技巧之中,唱著它,自己也像翻身農民一樣無比快樂。這樣熱愛新中國的情感,生活幸福情感就溢于歌聲之中。但生長在城里的學生,為了唱好這首歌,或者受了這首歌歡樂情調的感染,便會產生去農村同學家里作客,去參觀現代的農村的風貌。去體會一下農民為奔小康而快樂耕種的狀態、這就是由于音樂的情感穿透了心靈產生的好效果。即這首歌拉近了城鄉感情,激發了對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熱愛。又例:教唱《我愛你中國》,首先要復習中國歷史。中國有五千年文明史,大多的時間是世界的中心,只是由于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又由于以后的科舉制度只靠八股文,這就使得中國的科技落后了,被西方國家占了上風。在目前,我國這東方雄獅已經站起來了,科技不斷趕超美國。這樣,美國就百般打擊、圍堵我國的發展。但在這樣的國際形勢下,竟然有那么一些人卻放出一些辱國言論,遭到了網民的痛斥?!段覑勰阒袊?,唱著它就倍感親切,唱著它,對敵對國家攻擊中國的言論和行為就會無比的憤怒,就會產生維護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強烈情感。又例:有的人認為民族音樂土里土氣,唱著缺乏自豪感。教師就可以舉例說明它非但不土,還是一顆耀眼的國之明珠。如介紹河南川下寺出土的戰國時期楚墓殉葬的一組編鐘。這是兩千多年前音樂史上的壯舉。編鐘演奏的民樂《高山流水》曾傳遍世界,顯示著悠久的燦爛的音樂文化。這樣長了學生的民族音樂底氣,唱著那民族音樂作品,就會充滿民族自豪感。
為了加強音樂的情感教育,我們還應充分利用當代多媒體輔助教學。當代多媒體是以電腦為中心的現代媒體。它可以把音樂搬上視頻。音樂的意境,音樂語言的表達,口唱的、樂器表達的,把那些以往不能看到的都一一展示于眼前,逼真生動。更增強了表達效果,更激發了音樂興趣。還可以由音樂老師和計算機老師合作,制作軟件,以動畫方式解讀樂理知識。這樣,音樂就會更充分發揮它的美育情感功能。
參考文獻:
《教育學·美育》中國教育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