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學教學中,遵循學生的心理規律就是遵循教育規律。心理規律運用得好,教學效果就好。
關鍵詞:數學教學 心理規律
素質教育倡導,“遵循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規律,采取生動活潑的方式,科學有效的途徑,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學生的心理規律是怎樣的呢?他們是在不斷接受新鮮事物的過程中,對一切事物都好奇,做一切事情都希望成功,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與贊賞。素質教育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要以學生為主體,就要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所有非智力因素。這樣他們就會爆發出很大的學習動力,施展出很大的智慧。那么怎樣激發對數學的興趣呢?一般而言,人文學科具有形象生動的有特點。如語文中的文學作品,那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的。藝術之所以感動人,是由于情感力量是藝術的特征。但數學是抽象學科,不具有形象生動的特征,又怎樣激發起學習興趣呢?這就要根據學科特點進行引導。我們知道,興趣的源頭是需要。形象生動的東西是常見的,無須引導都能使學生感興趣,因為那是人們普遍的需要。因為人們工作之余,都需要那些精神食糧。但抽象的數學就不為人們所需要么?只要加以引導,將這種需要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也一樣能激發起濃厚的興趣,因為抽象思維是形象思維的姊妹花,即形象思維的玫瑰與抽象思維的牡丹。人們對抽象思維的需要,可以用渲染法把其功能突顯出來。有位老師用講數學故事的方法渲染這種功能。例:一個故事叫《巡視官的眼力》。這故事是說古時候有位巡視官被朝廷派出了解民情。他不高調張揚地微服私訪。怎樣私訪呢?他去到鄉村,看那即將秋收的稻子??匆娔浅恋榈榈牡舅?,折一穗掂一掂,過一會兒,他就知道了這一省的經濟收入狀況了。他走走看看,看農民的穿著打扮,看公共設施,就知道這個地方官的治理業績了。他是怎么知道的?他掂一穗稻子的重量。根據一厘田有多少株稻子,每株多少穗,每穗多重,計算出一厘田能收多少稻子,進而計算出一畝田的產量。他知道全省有多少畝稻田(這是朝廷掌握了的),全省今年應收糧食的總數。再看農民們的穿著打扮就知道家庭經濟狀況。再看公共設施,比如橋梁、公路、公園及整個人居環境就可推斷地方官重視民生的程度。微服私訪后再亮出身份,聽取官員匯報。聽來的與觀察推算的一比較,就知道基本相符還是不符。是貪官是清官,已估計到了八九不離十。這個過程中,有政治的經濟的因素、,但都是借著數學而得出結論。講了這個故事,他讓同學們想想數學的功能怎樣。同學們思考后都感悟到,數學是治理國家不可缺少的知識。假如自己將來當了國家干部,基層干部,不懂數學是不行的。推導開來,當了企業家,或做小生意,或治理一個家庭,沒有數學知識也是不行的。由此,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了。因材施教是素質教育面向全體的又一措施。怎樣因材施教,很多老師進行了多種嘗試。比如有位老師發動學生自我設計學習策略和學習方法。有位特優生向老師建議,說每節課完成了當堂的作業后,可以自己做課外習題。這些習題是在同等進度的高難度補充題。老師同意了這個建議,這個學生的興趣十分高漲。還有一個特差生,向老師提議,說他全程跟著學習實在是無能為力??煞裰粚W習他能理解與消化的內容,哪怕是教材規定內容的1/3。老師也同意了這個建議。還有各種建議不一而足。面對同學們的自我設計,他深有感悟。他說這就是遵循了學生的心理規律。能夠提出使他自己感興趣的事,所設計的方案也是最切合自身的。這就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體現”。學生設計出了學習方案,教師又應設計出怎樣的課堂教學方案,以適應因材施教呢?那位老師的方案是這樣的:上課前布置學生預習。若是相同的問題,只要有一人提出,別的人就不必再提了。結果,有的問題提得深,有的問題提得淺。提問結束,老師開始授課。通講時,全體學生都要一起聽。講課結束,各層次的學生就自我探索各層次的問題。所做作業可以選擇性的做。這樣,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發揮出最大的積極性。也都能在有限的時間里消化所學的知識??荚嚹??比如單元考試,試題出三個等次。優、中、差題目分別標注。共100分。優生全做,中等生做中差生層次題,差生做差生層次的題??荚嚪謹道蠋熀蛡€人掌握,不公布。這樣自己能知道在總分中居什么地位,也不會搞得灰頭土臉。比如差生,雖然只得30分,只占總分的30%,但他知道這是自己消化了的,是實實在在的,自己進了最大努力了,問心無愧了。而優生呢?比如得了90分,他就會再找原因。自己是優生就應得到最好的成績。這就是因材施教方式之一。又例,有些民間趣味數學,會引起很大的興趣。比如、100個和尚吃100個饅頭。大和尚一人吃3個,小和尚3人吃一個。問大小和尚各多少人?此題若是學了二元一次方程組的知識,列車成二元一次方程組就能解出。但未學二元一次方程組前讓學生解又如何呢?那就是在算術領域去解。按常規解法不能解出。這時老師就要點撥引導,想出創新解法。比如用假設法(假設大小和尚食量一樣又會怎樣呢?)才能解出。數字雖不復雜解法卻很巧妙。這樣的題對培養數學興趣和創新能力很有益處。這也是遵循了學生心理規律在數學中的應用實例。
參考文獻:
《素質教育論》杭州大學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