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明確提出語文的學科性質:“語文課程應……發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維品質,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積累豐厚的文化底蘊,理解文化多樣性。”[1]思辨能力中思辨是一種提升自己的分析、判斷、歸納、演繹和推理能力的思維活動。[2]而我校學生基礎差、理解能力弱、思維有些混亂,因此思辨能力的訓練重在分析、判斷和推理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如何培養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我結合自己教學經驗,進行了研究與探索。
一、創設平等對話,引導學生勇于思辨
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需要老師創設平等對話,讓學生勇于思辨。例如,講《陳情表》時,為了能夠讓學生敢于思辨,通過教師示范,創設平等對話。如同學們,假設你是人臣,皇帝征召你做官,你要照顧重病的家人不能立即赴職。你要如何向皇帝“陳情”?有的學生說:“家里有重病病人要照顧,沒有辦法赴職,內心非常無奈。”有的學生則說:“我會彰顯照顧病人的緊急迫切,用孝心打動皇帝。”因為人生經驗不足,學生回答問題會片面,不會思辨。教師示范思辨分析“皇帝都是政治家,他會懷疑行孝是不愿做官的借口嗎?”聽到此學生紛紛舉手回答:“彰顯忠心,但忠孝兩難,無法取舍,讓皇帝決斷”。還有學生回答:“陳述忠孝兩難,提供解決辦法,先孝后忠。”由此可見創設平等對話,有利于激發學生勇于深入分析的思辨精神。
二、設計具有思辨性的問題,培養學生思辨能力。
好的思辨性問題,可以激活學生的思辨思維。通過揣摩語言,進行分析、判斷、推理,最后得出答案。例如講《陳情表》我設計了一個思辨的問題:李密是如何在名節問題上表明自己的態度?他為什么會對這個問題如此在乎?有的小組很快在文本中篩選信息“ 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結合關鍵句分析出李密感恩晉武帝“過蒙拔擢”,但“劉病日篤”,所以糾結。而有的小組則分析關鍵詞“不矜名節”尤其“名節”的深刻含義,分析出糾結“名節”的本質;判斷“名節”不是“不事二主”的清高,而是擔心晉武帝懷疑辭官是為保全“不事二主”的名節,擔心辭官理由不合適引來殺身之禍;自然推理出“不矜名節”的表態以及對新朝的“過蒙拔擢”感激,是要達到消除晉武帝疑心的目的??茖W合理的思辨問題,學生在分析判文本的基礎上,推理出觀點,達到思辨能力的培養。
三、激勵評價,提高學生思辨能力
運用賞識激勵的語言評價學生,并引導學生積極進行思辨,進而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例如,我在講述《陳情表》時,為了能夠提高學生巧用思辨的能力,在教學中運用激勵評價教學法。如通過學生預習,我對學生進行提問:“陳情表,陳得什么情?”有的學生舉手回答:“陳忠情和孝情。”聽到我說:“很好,回答得很精準。細心的你能深入本文分析陳情技巧嗎?”激勵式的語言,評價式的引導激發了學生思辨的動力,引發了學生深入思考分析并回答:“敘述自身遭遇的不幸和祖母疾病纏身的困境,祖孫二人相依為命的特殊關系,陳奏孝情,讓“忠”情暫時回避;“尋蒙國恩”“過蒙拔擢”卻不能“奉詔奔馳”的“臣之進退,實為狼狽”處境,既露出“忠”情,又巧妙地抬高了“孝”情,在“劉病日篤”的情況下,不能赴職;解釋說明自己不做官不是“一臣不事二主”,確實是“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進而順利打消了晉武帝的顧慮,達到了“辭不赴詔”的結果。賞識激勵的語言評價,激發學生思辨欲望,促使學生深入文本分析。分析陳情技巧的精妙,判斷陳情過程的謹慎,推理陳情結果的合理。由此可見,通過激勵評價教學提高了學生思辨能力,同時促進了學生閱讀的全面提升。
語文是千姿百態的,呈現語文的閱讀方式也應該是多種多樣的。思辨性閱讀不光要求學生深入解讀文本中思想內涵,更需要學生實事求是地去分析、判斷、推理,進而培養提高思辨能力,提升思維品質。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
[2]袁楊.《<先秦諸子選讀>教學對高中生思辨能力的培養》.閩南師范大學[D].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