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語文都不像其他學科那樣讓學生感覺困難,因此,語文也相較于其他學科而言缺乏挑戰性。學生不覺得語文學習有多大的困難,就會失去學習興趣,不會富有對語文知識的探索精神,這種情況下,不管語文老師在課堂上多努力教學,得到的都是學生不溫不熱的學習態度和成績。語文不像數學那樣復雜,所以學生就不會去自主的探索和研究;語文也不像英語那樣,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英語對于我們眾多學生來說是十分新奇的,所以在英語課堂上,很多學生都保持這高度的學習積極性。而語文課堂既不復雜也不新鮮,這樣的教學課堂就會缺乏有效性,有效的課堂,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其中,并且共同去分享知識,而不是教師一味的講解;有效的課堂,還離不開教師課前的精心備課,且這里指的備課不單單是備內容。還要教師備學生。一堂課,能否讓學生最有效的學習到知識,關鍵是要看學生對內容的接收程度,所以,教師在課堂上的講解要貼近學生,激發學生的興趣,才便于學生的接受和領悟。那么,怎樣讓中學語文課堂實現它的有效性呢?我在下面淺談一下自己的幾個觀點。
一、充分了解學生各方面的情況
在中學語文課堂上,雖然語文學習對于學生來說沒有其他學科困難,但是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也是不一樣的。學生的語文成績不僅有差別,有好、中、差之分,而且語文的各個題型類別學生的學習情況也是不一樣的,一般總的分為:選擇題、填空題、閱讀理解、默寫、古文翻譯、作文,學生每一塊的學習情況都是不一樣的。因此,教師應該做的就是除了將自己的講課內容備好以外,還要將自己的學生備好,只有這樣才能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我們教師除了不僅要準確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況之外,還需要把握住學生的內心世界,對于年級不同、年齡階段不同的學生,他們的內心世界應該說是復雜而不穩定的,我們教師只有真正了解學生的生理、孩子們的身心發展規律,掌握孩子不同年齡階段的特征,才能更加有效地了解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運用一些教學策略。如:我們教師想要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可以通過我們作業的批改、考試的情況來做一定的記錄并做好分析,相對來說,學生做的作業和考試的效果,是非常容易讓我們老師了解、把握學生之間的差距,這樣教師就可以根據不同的學生學習情況來制定不同的學習任務。如果教師想要了解學生的心理情況,教師就要像朋友一樣的,和自己的學生談心聊天。從他們輕松的聊天中來獲取他們的想法,如果有些學生的思想出現問題,教師就會及時發現,從而能正確引導他們??偠灾?,教師如果能將自己學生的情況做了了解,在自己的語文課堂中以最有效的方式來讓不同的學生得以學習,這樣的課堂必然會有其效果。
二、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特點準備相應的教學方案
上面一點我提到了教師不僅要學會備內容,還要學會備學生,而備學生最大的目的就是要做好“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特點準備相應的教學方案,讓有效的課堂在有效的教學實施方案中得到最充分的體現。如果教師沒有做好因材施教,在自己的課堂中,沒有照顧好每個層次的學生,那么就會讓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成績差距越拉越大,成績好的學生會變得越來越好;成績差的學生就會變得越來越差,甚至出現厭學的情況。那么,教師應該怎樣做好“因材施教”呢?首先,教師要了解到學生的學習品行,大部分學生都喜歡在輕松的環境中學習,所以,教師要為學生創造一個有氣氛、輕松的學習環境。教師可以創設一定的學習情境,師生共同營造歡快愉悅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盡量讓每個學生都對我們語文學科有濃厚的興趣,才能進行下一步的知識探究。比如:在學習胡適先生的《我的母親》這一篇課文的時候,在課堂上,教師不要一上課就馬上進入學習狀態,可以先讓學生發言,講講自己的母親,母親的優點以及母親的缺點,然后再慢慢進入課文,讓學生說完自己的母親后,來了解一下課文中胡適先生的母親,這樣一來,學生就會對學習產生一定的興趣,這要比教師以往一上課就進入正題要有效得多。其次,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給與不同的教學方法,對于成績相較于好一點的學生來說,教師在講解內容時,放手讓他們自己學習,通過老師的引導讓孩子們主動完成一些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幫助他們不斷提高;而對于成績中等的學生來說,教師要適當的為他們講解知識點,并積極請他們在課堂上發言,說出自己的觀點,培養他們的思考能力,這樣來不斷使他們向優等生靠近;對于差生而言,其實中學時期,并沒有絕對的優生和差生,教師要不斷鼓勵這些學生,耐心的為他們解疑答惑,促使他們不斷進步。
三、以人為本,認真做好課堂教學的環節
一堂有效的語文課,應該是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有效的體現,讓學生主動參與其中,而不是教師唱獨角戲。然而,要做到以人為本,讓學生主動學習,教師就要將整堂課的教學環節安排適當,讓學生在每個環節都樂于參與。第一,要做好課堂引入。一堂課的引入如同一個故事的開頭,如果一開頭就不精彩或者是提不起學生的興趣,那么學生怎么會有聽下去的興趣呢,更不用說參與其中了,所以在開頭,教師要做好課題的引入,可以以學生喜歡的話題、精彩的故事、典故或者是歌曲等等,有了好的開頭,才會有接下去的精彩。第二,做好學生接收知識的過程。學生接收知識的過程亦是教師講解知識的過程,語文知識的講解不僅僅只是讓教師講解,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講解,很多時候可以發現,放手讓學生自己講解、自主學習,學生獲得的知識會更多,也會大大提升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從而提高教學效率。第三,故事有開頭就有結尾,教師應該做好課堂小結,讓學生對整堂課的學習有一個總體了解,很多學生由于知識限制,對于新的知識還不能完全掌握,這樣如果教師給與一個總結性的講解,說不定會讓學生茅塞頓開,一下就領悟了學習的要領,從而使學習效率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