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案例以“角的度量”一課為例,結合自己在教學中學具的使用情況談一談學具在培養學生主動獲取數學知識方面的作用。
【關鍵詞】學具
【案例背景】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基本上是6-12歲,心理學研究表明,這一階段的兒童認識規律是“感知——表象——概念”,他們從認數、讀數、寫數到計算,應用題解答以及認識幾何圖形等,都離不開具體形象的實物。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能有意識地設計一些學具的操作活動,在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等多種感官參與認識過程中,不僅可以真正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也有利于學生對新知的獲取和掌握。正是因為學具對于培養學生主動獲取數學知識的諸多好處,下面結合自己在《角的度量》一課的教學中學具的使用情況談一談學具在培養學生主動獲取數學知識方面的作用。
《角的度量》一課,新教材上沒有規范的操作步驟,只有認識量角器和討論如何測量下面兩個角的度數兩個方面,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留下了探索的空間,我想新教材之所以刪除了量角的步驟,是為了教師的教學過程和學生的學習過程有更多自由發揮的空間。
【設計片斷一】
師:為了方便量角,人們還發明了一種專門量角的工具—量角器。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角的度量。(板書:角的度量)
師:要想量角,我們首先得認識量角器。認真觀察,量角器上有什么?把你看到的說給同桌聽。(1分鐘)
師:量角器上有什么,誰來說一說?
生1:有很多線
生2:有兩圈數,而且方向相反;
生3:0刻度線
生4:中間有一個90度
師:老師把同學們看到的都寫在黑板上了,我們一起梳理一下,好嗎?
師:量角器上的這些線,叫什么呢?這些刻度線的分布有什么特點?量角器中間的這個點叫中心點,猜猜它有什么用處?量角器上的兩圈數,里面的一圈叫內刻度線,外面的一圈叫外刻度線,而且它們的方向是相反的,無論哪一圈都是從0開始的,0對著的那條線叫零刻度線。量角器上有幾條零刻度線?為什么要設計兩條刻度線呢?
師:怎么樣,認識量角器了嗎?再和同桌完整地說一次。
【片斷一評析】
量角器是測量角的工具,因此,要學好用量角器量角,學生必須對自己手中的學具有一個全面深入的認識才行。在課上,要求學生認真觀察量角器,并把觀察到的記下來與同桌交流,最后在全班交流時把學生看到的進行梳理,進而提出一系列問題,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激起學生的學習愿望,為后面使用學具量角器量角打下一個好的基礎。
【設計片斷二】
師:量角器大家都認識好了嗎?下面有一個任務交給大家完成,敢不敢挑戰?用量角器在活動單一的角上擺一擺。想一想,怎樣擺才合適?
活動一:用量角器擺角。
師:誰來說說你是怎樣擺的?有不同意見嗎?誰再來說說?(投影演示并總結方法:量角器的中心點要和角的頂點重合,零刻度線和角的一條邊重合)
現在大家都會擺了嗎?自己動手再擺一次。
清楚了嗎?活動單二上有幾個角,能測量嗎?好,開始!
活動二:用量角器測量下面各角的度數。
第一個角多少度?你是怎樣測量的?從哪讀數的?(邊演示邊介紹)
第二個角多少度?你是怎樣測量的?從哪讀數?(邊演示邊介紹)
遇到第三個這樣沒“放正”的角,該怎么量?
生1:把紙扭一下,……
生2:扭一下量角器,……
【片斷二評析】
用量角器量角時,不著急讓學生動手測量,而是將學具操作分為擺角和度數兩個環節。第一環節先要求學生用量角器在活動單上擺角;第二環節在學生充分認識了如何正確擺放量角器之后再進行讀數。這樣分環節的有序的進行學具的使用,有利于學生知識的形成,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設計片斷三】
師:這節課我們學習了角的度量,量角時應該注意什么?
生:角的頂點要和中心點重合,一條邊和零刻度線重合,看角的另一邊所指的刻度;
還要看清楚零刻度線是內圈的還是外圈的
師:怎樣才能使量角又快又準確呢?
生1:角的開口向右看內刻度線,角的開口向左看外刻度線;
生2:測量前,先觀察一下角,看看是銳角還是鈍角。例如∠2是一個鈍角,比90°大,如果你的測量結果比90°小,一定是看錯刻度了。
S3、……
【片斷三評析】
這一環節向學生提了以下兩個問題:1.這節課我們學習了角的度量,量角時應該注意什么?2.怎樣才能使量角又快又準確呢?而這兩個問題對于了解學生關于角的度量是否掌握至關重要,因此在課上要讓學生多想多說,而且要完整的說,不完整的還要補充的說,只有這樣才能將學生頭腦中零碎的知識系統化,完整化,才能更好地掌握本課所學的知識。
【案例反思】
在課堂教學中適時、適度地操作學具,利用擺一擺、拼一拼、量一量、想一想、講一講等多種學習手段,并且在手、眼、口、腦多種感官參與下,不但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而且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都能得到訓練和加強。這樣,學生獲取的知識、概念會更清晰,記憶會更牢固,使課堂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實踐證明,在課堂教學中,正確適當的操作學具,有利于學生主動獲取知識,有利于學生能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