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人及其生活是一體的。人通過過有道德的生活,成為有道德的人。那如何能讓兒童過有道德的美好生活,如何通過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培育他們以道德發展為核心的基本文明素質,關乎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實效性。筆者通過多年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實踐,認為提升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實效性對少年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以及基本文明素質的養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如何能提升道德與法治課堂(以下簡稱德法課堂)的實效性呢?
一、實現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的無縫對接
現行的《道德與法治》教材是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吸收我國德育課程改革成果,充分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反映了人類文明成果,推動人類文明成果,推動我國法治文明建設,具有中國氣派的德育教材,其根本宗旨是滿足少年兒童思想道德成長的需要,促進小學生基本文明素質的養成。
《道德與法治》教材不僅是為了兒童過有道德的美好生活,更是通過兒童生活本身引導兒童過有道德的生活。杜威曾指出,“教師須懂得教材,還要懂得學生的需要與能力”。不同的學校、不同的班級、不同的學生,在面對同樣主題的教材時,需要解決和內化于心的問題會各有側重。因此,當教師面對教材時,要把這個教材放到“我”這所學校、“我”這個班級來教,教師首先要準確把握教材的定位,即教學目標。比如,在教學統編版《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第二單元《我是班級值日生》一課時,教師首先做的是明確教學目標,明確這一課是第二單元《我們的班級》單元中的第三課,這一單元需要落實《課程標準》“負責任、有愛心的生活”中的第9條“喜歡集體生活,愛護班級榮譽”的目標。在第1課形成的“愛班級”,第2課進行的“定規則,守規則”的基礎上,本課從觀念到責任,引導小學生通過值日生這一班級角色,落實對集體的責任感。在此基礎上,對現有教學班級值日狀況進行充分調研,了解學生對待值日的不同態度和在值日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而后再進行教學設計。這樣,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就會很強,目標就會很明確,大家是在課堂上真真切切來討論并解決“我們”班級值日的問題,留存于學生內心的是“我”做值日生是愛班集體的表現,“我”是班集體中的一員,做班級值日生是“我”為班級應盡的責任和義務,“我”要努力做好,并有熱心班級事務的美好意愿。
二、實現教學內容與中國故事的高度契合
上下五千年,縱橫九萬里。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其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是我們中國人思想和精神的內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每位教師,特別是道德與法治教師必須具備的專業素養。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就是中國故事。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對如何講好中國故事、怎樣展現好中國形象做出了深刻論述,提出了明確要求。
對于我們道德與法治課教師而言,課堂上,依托璨若星河的中國故事來進行教學,學生更樂于,也更易于接受。因此,要提高德法課堂的實效性,就要尋求教材內容與中國故事的契合點,以故事為話題展開教學。例如,教學統編版《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第7課《不甘屈辱 奮勇抗爭》一課時,講到“圓明園的訴說”,我了解到大部分學生只是通過語文課品味語言文字,體會圓明園昔日的輝煌、毀滅的慘痛,停留在情緒情感層面較多,而對造成這一歷史事件的原因、后果缺乏理性思考和系統認識。“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教學本課重在對史料的考究、事件的剖析,重在“了解一些我國歷史常識,知道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革命傳統,了解影響我國發展的重大歷史事件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诖?,我和學生從“火燒圓明園”的故事聊起,帶領學生通過大量的視頻和數據還原了那段屈辱史,還原了列強的野蠻行徑,再聊到當今中國在世界發展中的新故事,讓學生在故事中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的使命感油然而生。
再如,教學統編版《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下第2課《不一樣的你我他》,聊到“’不同’讓生活更精彩”這一話題時,我適時給學生講了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斗爭中,各行各業的人在自己不同的崗位上奉獻的感人故事,讓學生懂得了正是因為有千千萬萬不同的人在萬萬千千不同的崗位上的堅守和奉獻,才能讓疫情得到快速控制,才能讓我們盡早復工復學,恢復正常生活。從而,學生才能真正理解“不同”對于生活的重要意義。
三、實現教學內容與生命體驗的有機融合
人的生命是一個整體,有認知、有情感、有意志、有行動、有意識,也有隱藏在意識之下的非意識。更有介于意識與非意識之間的習慣、傾向、非反思性選擇,這些都是生命的力量。在學習過程中,雖然會有所側重,但總會牽涉所有生命活動。傳統的說教式的課堂教學模式已無法滿足學生豐富的生命體驗,不能真正進入學生的心靈,不能真正與他們的生命力量結合在一起,只有圍繞學習活動來設計教學,才可以與學生的生命體驗相互印證、共激、共鳴。
《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轉變。教師要通過創設任務情境或問題情境,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究的興趣,鼓勵他們大膽嘗試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學中,教師要通過設計各種類型的活動,對學生已有經驗進行喚醒、利用、加工、豐富和提升。例如,在教學統編版《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上第5課《走進我們的老師》時,我提前一周讓學生對自己科任老師中的一位進行為期一周的持續調查,內容包括老師在學校方方面面的工作(上課節數、輔導學生次數、批閱作業時間、開展教學研討活動等等)。經過一周的調研后,再回到課堂,大家對不同科目老師的日常工作情況進行交流匯報,在此基礎上,我根據自身教學工作實際進行適當拓展,讓學生了解到老師的工作絕對不僅僅是每天上幾堂課那么簡單,老師需要完成的工作還有很多是我們看不到的,這樣,學生自然而然就能體會到老師的辛苦,內心自然生發出上課要認真聽講、課后要認真完成作業、日常要管理好自己不讓老師多費心、要更加尊敬老師、聽老師的話等想法。
教學相長,教師本身也是道德學習者,需要在教學中不斷地積累經驗,通過一堂堂有實效的課堂教學來真正成長為學生道德發展的引路人、同行者,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和法治意識,讓學生過有道德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