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學由于抽象,小學生產生了怕字,但以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則可以化抽象為形象,從而激發學習興趣,有興趣,怕字便消失了。
關鍵詞:數學教學 形式
素質教育強調,“遵循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采取生動活潑的形式,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小學生童貞未減,他們快樂、好奇、求知欲強。所以給小學生上課,平鋪直敘,會讓他懨懨欲睡,教學方法要生動有趣,靈活多變。
例(一),有位老師走進課堂,叫同學們翻開數學課本哪頁哪章,然后在黑板上寫上今日要講的課。然后接按概念、例題的順序講課。這時在窗外作實驗觀察的教科室主任發現,有好些學生心不在焉,甚至在桌下搞小動作。這位老的組織能力差嗎?非也,這些學生不敢講話,但悄悄地玩。原因是什么?這是應試教育的注入式,學習的興趣沒激發起來。注入式便出現從這只耳朵進去,那只耳朵出來的現象,觸動不了興趣的神經,學生只是接收知識的被動者,另有一位老師,上課時先講一個小故事。聽說講故事,學生豎起了耳朵。他說古時候有位俠客路過一片樹林,看見一個惡棍在追殺一位農民。他摸出一件武器,一伸手飛了出去,正中惡棍大腿,惡棍拔出來,原來是一支飛鏢,問同學們飛鏢是什么形狀?答“尖的”。老師見同學們興致勃勃的,隨即在黑板上畫了一個飛鏢的尖部,一個三角形,然后宣布這節課學習三角形。學生由于對飛鏢的興趣一下子轉移了三角形上面了。這個開場白是以生動的形式,學生喜聞樂見的講故事的方式,激發了興趣。
例(二),有位老師在教學某部分知識前,搞了一個手工勞動。為了不影響課堂時間,只在課堂上用幾分鐘時間作了演示指導,即用兩組木片(或竹片,硬紙片皆可)。每組兩片且相等。分別作四邊形的兩組對邊,首尾用鏍釘固定但能活動。學生們回家照老師的指導制作成功了。課堂上,老師檢查大家的制作,都很成功,活動起來,兩組對角都產生了變化。一組變小,一組變大。這就是平等四邊形的特點。這時老師才宣布講平形四邊形的知識。有了這個實踐的基礎,學習平行四邊形的知識就容易多了。這位老師以手工勞動開始引入正課。也是化抽象為形象。在制作過程中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既有濃厚興趣,又易理解知識,一舉兩得。
例(三),有位老師上課就宣布這節課學習水上行程問題。但他說,先不忙學習,很難的。我們先到水上走一趟學起來就容易了。這什么水上走一趟,學生被這個懸念激起了興趣。隨即老師在黑板上畫了一幅畫。一條河的河水從上往下流動的情景。學生們打開了記憶的閘門,腦海里便出現了那些情景。老師又在河水上畫了一只船往上游駛去,水浪擋著船頭,船行受阻。讓同學們想想見過這種情景嗎?有同學回答在電視里見過,實際中沒見過,又有同學我見過,我還乘著旅游船從下流往上游駛去。老師又畫了一只從上游往下游駛的船,船飛馳而下。他又讓學生回想見過這種情景嗎?同學們紛紛說在電視里見過,那些漂流船就是這樣的。有了回憶中的生活經驗,教行程問題就不那么抽象了。因為行駛問題中有個關鍵點是船順水速度是船行速度加水流速度,逆行速度是船行速度減水流速度。學生弄明白了為什么順水船快逆水船慢的原理,在解這類應用題就有理論有實踐,即抽象原理與形象實際相結合,就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有位理化老師告訴我,理化中的很多知識,書上告訴是這樣,他們便以書上為準解題就以那理論去套便是,要問他們真相信那原理嗎?他們回答,沒親自做過實驗不知道。學習數學也是這樣,若不化抽為生活的形象,只是死記硬船速的各種情況的公式。記住了心里也不落實,而且久之必忘,如果有了生活實際,那些公工忘了也可以推想出來。對小學生學習數學尤其如此。
例(四),陸上行程問題的教法。陸上行程問題不涉及水流速度但要涉及追擊問題,追擊中涉及速度差問題。這也需要化抽象為形象,先從生活經驗入手,可設計這樣的指導步驟,即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思考。1、你們走路都是一樣速度嗎?答“當然不是,有的快,有的慢”。2、你們有你比別人的速度快,從后面追上前面的人的情況嗎?答“有過這樣經歷”。3、你們計算過多遠的路程多久才能追上嗎?答“沒計算過”。又問如果讓你們計算會嗎?答“不會”。這時,老師見問題正觸及到需要之點上了。然后宣布今天我們就學習這部分知識,這時學生一定會興趣盎然地聽老師上課而不會懨懨欲睡的,因為老師把他們引入對生活的回憶,又從生活中發現想做而做不到的問題,自然產生學習的興趣。
生活是學習一切知識的基礎。由于所有的科學都是由生活的現象概括提煉出來的規律。語文學習也要以生活為基礎。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也是理解文學作品的源泉,物理化學也要以生活為基礎。生活中有無數的物理化學現象。只有對這些現象有感性認識,才能激發揭示秘密的需要,從而產生興趣。學習數學也是這樣,生活中無數的數學現象,但通常對這些現象熟視無睹。當老師把學生的思維引到生活的天地,讓他們解開數學之迷時,他們才知道知識的貧乏,從而產生學習的需要。比如水上行程問題里面既有物理問題,也有數學問題。有了生活經驗,學好了物理,也就對學習數學有好處?,F代科學好些都是交叉和相融的。重視學生對生活的回憶,是使教學形式生動起來的途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