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教學中,學生心理規律的成功運用,可以激發學生主體精神,提高學習效率。
關鍵詞:物理 學習心理規律運用
素質教育強調,遵循年輕一代身心發展規律,采取生動活潑的方式,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應試教育模式是違背學生心理規律的。為什么?因為中學生好奇心,探索欲強,好勝心不減。從初中到了高中,獨立性意識增強。在這種身心發展階段,應試教育采取注入式,教師主宰課堂。學生被動學習。聽、記、背、題海戰術。這種教學模式使課堂如死水一潭,學生思維呆板,不能培養能力,素質教育則是順應學生心理規律的,它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不能獨立 思考為充分思考,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那么在教學中,怎樣利用學生的心理規律,提高學習效率呢?下面作些探索。
一、實驗中的心理規律運用。傳統實驗是由老師(或專業實驗員)做實驗,學生看實驗?,F在要改為讓學生自己做實驗,這兩種方法,哪種有利于培養能力,提高學習效率呢?這里面就涉及到心理規律的運用。
此問題暫放一邊,我們談談另一個話題。“走路的問題”。走路與物理實驗有何啟示,聽聽就知道了。有二人去一個從未去過的地方,由表兄領著表弟走。走了一回后,第二次由表弟單獨往那地方去,表弟竟然十分生疏,途中不斷問路,多費了好多時間才達目的地。如果這是學習,想想看沒提高學習效率而是降低了學習效率。
原因分析:表哥在前,責任重大,走錯了表弟要埋怨。所以他要邊走邊仔細觀察,不清楚的還要問路。這樣,表哥處于十分注意的狀態,對所走過的路記得十分清楚。路上總的情況如何,那里有一座橋,哪里有一株什么奇特的樹,哪里是十字交叉形,他都了如指掌。第一次走是這樣,若再二次走就更順利了。而表弟呢?由于是跟從在表哥身后,路是表哥在帶,自己沒有責任跟著走就是了,所以對沿途情景,熟視無睹,處于無意注意狀態,對那有區別標志的地方,印象十分模糊,所以讓他單獨走路,便不識路了,這種現象叫無責任效應,要使其增強獨立性,就要加強責任心。
回頭再談物理實驗,由走路類比實驗,就應該是學生自己做實驗比看老師做實驗要好。老師做實驗,學生無責任,仔細看可以,漫不經心也可以,思維沒跟上,也無提問的機會,不問也罷,聽聽其結論也行,反正實驗就是證明理論的正確性。記住結論就可以了,至于實驗過程中,有些什么親自體驗,由于沒親自動手,學生無從推想出來,而讓學生自己作實驗就不同了。實驗前的準備,實驗過程、步驟,注意事項,都要認真對待。學生做實驗又有兩種情況,一是找一個學生上講臺做實驗,全班學生觀看,親自做實驗的學生的心理狀態是什么呢?怕出錯出洋相,成功感受影響,所以這位學生必然每個環節都不敢馬虎,對自己的鍛煉作用極大,觀看的學生心理狀態又是怎樣的呢?比看老師做實驗還認真仔細,原因何在?因為一般認為老師做實驗一定正確。學生做不一定正確,所以看的也特別認真,力求找出其錯誤而逞能。鍛煉作用也大些,第二種是每個學生都自己做實驗,這應是在專門的實驗室里,在課堂上是夠麻煩的,因為不能把實驗器材搬上每一張課桌上,學生自己做實驗又比看學生做實驗更認真。為什么?原因有兩點:1、如果實驗失敗,丟面子,別人成功自己失敗,說明自己能力不如人。自尊心強的學生最怕失面子,所以他們必然要作充分的準備,每個步驟都倍加認真。2、一般事前老師都有言在先,大家做完實驗后,要抽一個學生重做一遍,他們更不敢掉以輕心,必須認真對待。
評析:別看小小一件事,改老師做實驗為學生做實驗。這件事體現了教育理念的轉變。素質教育是以學生為主體,是培養能力的。老師做實驗學生主體精神得不到發揮,學生自己做,主體精神得到了充分發揮。
又例:一位司機開著一輛領頭汽車行駛著,后面跟了10輛汽車,領頭都很了解后面那些人的心理狀態。他們因有人領頭而放心大膽地漫不經心。有的邊開車邊玩手機,有的甚至昏昏欲睡狀態。突然,領頭車故意沖出了公路欄桿,大家停下車一看,好險,距離懸巖只有二米遠。當領頭車把車倒回到原位繼續前行時,后面的人再也不敢掉以輕心了。而且留意沿途的路況。
有位老師效仿這位司機的對心理規律的運用。在一次電學實驗剛開始時,就有一位學生大喊,出錯了,老師出錯了。全體學生吃驚不小,老師也會出錯,大家聚精會神地看著實驗的每一個細節,直到實驗結束,這叫故意出錯激發注意力。
二、培養創新精神的心理規律運用。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要在舊的基礎上創造出新的學說,新的產品,是件不容易的事。中學時代,一般不可能有什么創新成果問世,但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不可缺。要樹立這種敢于創新的觀念,物理學史的運用是有效途徑之一。例,原子結構知識,長期以來,人們都認為原子不可分割。但經過了X射線、放射線、電子、粒子的發現,這種傳統觀念才被動搖。人們才提出了新問題,學術才不斷創新。這些故事,在實驗課給學生講時,可以詳細得多。目的在于打破因循守舊,默守陳規的不敢創新的思想。這些物理學史故事還可以培養學習興趣。
又例,1820年,著名物理學家安倍,經歷了無數失敗之后,開拓了物理學中的新科學——電動力學。教師可以把他的百折不撓的奮斗事跡詳細化、生動化。學生(尤其是那些學生物理的畏難者)能從這個故事中獲得精神力量。有一個學生在他的學習心得里寫道:“我在學習中,我一慣畏難,信心不足。聽了關于安倍為科學事業的奮斗故事,我十分慚愧。我現在知道,科學史的任何一次新科學的出現都伴隨著科學家們敢于挑戰前人的勇敢精神,以及常人所不可具備的百折不撓的毅力。這是值得我們當代中學生學習的,我現在要振作精神,從拾信心,努力學習。”這說明了物理學史上可歌可泣的故事,能收到激勵學生學習的作用。這是運用了學生崇尚榜樣的心理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