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游戲化作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主渠道,能讓學生自始至終感受到成功的愉悅,從而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對于培智學校的學生來說,由于受注意力不集中等缺陷的影響,游戲應該是他們最喜愛的學習方式了。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針對具體教學目標,結合特定教學內容,把游戲充分結合到語文低年級教學課堂之中,從而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是很必要的。
一、利用游戲教學激趣,培養性格
游戲教學則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手段。學生是教學中的主體,要讓學生完全融入教學氛圍,不僅需要教師的教學設計新穎、獨特,更重要的是需要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但弱智兒童注意力易分散,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注意力極不穩定,易被其他事物所吸引,他們集中注意的時間大約只有10多分鐘。教師在分組教學中要善于變換教學方式,采用新的教學方法來吸引兒童的注意,并積極地、有意識地培養他們注意自己不感興趣的東西。發展他們的有意注意。如在教學《蔬菜》一課時,為了幫助孩子們復習鞏固所學的三種蔬菜,我帶大家一起玩“搶卡片”的游戲,將蔬菜名稱寫在若干張卡片上,由班上學習成績較好的“搗蛋大王”擔任裁判員,其他小朋友聽老師說名稱用最快的速度搶卡片,誰搶到的卡片最多,就會得到獎勵。游戲中,孩子們始終處于積極的狀態,較好地鞏固了所學知識,手眼協調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增強。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習就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
二、利用游戲教學補償學生生理缺陷
許多弱智兒童由于大腦發育不健全,導致肢體不靈活甚至殘疾。低年級的弱智兒童指揮肌肉群的神經系統機能尚未成熟,動作能力較差,產生學習上的障礙。智力落后學生由于智力上的缺陷使得他們在感知覺、注意力、記憶力、語言表達能力、思維、情感、意志、需要、興趣等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缺陷。在語文的教學過程中充分的運用游戲可以補償智障學生的各個能力方面的缺陷。有位老師設計的“小小郵遞員”游戲中,請本節課學得最認真的學生當郵遞員,把生字卡片當成信送到同學的手中。其他小朋友一起拍手唱兒歌:“叮鈴鈴,叮鈴鈴,郵遞員來送信。不怕風……”送完信后,請拿到信的小朋友一個個上臺來讀手上的字,并分析字形。補償了智力落后學生識記緩慢,保持不牢固,遺忘速度快和再現不準確;記憶的目的性差,選擇功能薄弱;語詞記憶和邏輯記憶能力差;機械記憶相對好些;言語發生的晚且表達能力差,常常言不達意;詞匯貧乏,語法簡單;發音不準,吐詞不清的缺陷,因此游戲教學是補償弱智學生缺陷的重要途徑。
三、利用游戲教學增強社會適應能力
我們教育學生的目的就是能夠讓他們更好的適應社會、適應生活。教學的過程中我設計了動手做的游戲,讓學生不斷的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如教學語言訓練“讓座”時,筆者設計“乘坐公共汽車”這一情景,在進行語言訓練的同時,要求學生進行乘車實踐游戲。筆者利用班級活動型課桌椅拼搭成公共汽車,先進行講解并示范,然后請各類學生進行游戲,使他們在游戲中知道乘車的一些常識;進而要求學生對“讓座”中的故事進行表演,使他們知道要給老人及有困難的人讓座。這樣的實踐游戲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大大提高學習效果。又如教學《秋天的水果》時,可以利用游戲“奇妙的口袋”: 讓學生到口袋里摸出指定水果或摸出后說出水果名稱加強學生對香蕉、蘋果桔子這三種水果外形上的認識,既使學生受到語言訓練,也使學生增長日常知識,學會從外形上分辨這三種水果。通過貼近生活的游戲教學,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豐富學生的日常知識,增強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能把課堂中所學的應用于實際生活中。
四、游戲教學應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學生是游戲的主體,讓每個學生理解并掌握游戲規則,都有參與意識或行為,就要多多的鼓勵學生,設計層次不同的游戲,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在課堂當中有事可做,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游戲時不僅要讓學生參與到游戲當中,還要他們喜歡這個游戲,并在游戲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語文教材的語言訓練《對不起》,在教學中,我通過讓學生自己創設情境什么情況下應該說“對不起”然后再和同伴到前面來演一演,積極的鼓勵學生都動起來,針對學生程度的不同分別安排扮演不同的角色,讓每個學生參與到其中,更易于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識字教學中,采用開小火車的游戲來調動學生,讓他們努力表現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設計合理的游戲來吸引智障兒童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好奇和思考,激發起他們強烈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讓我們的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總之,運用豐富多彩的游戲教學,可以賦予課堂教學以生機,提高課堂效率;賦予弱智兒童以活力,有益于弱智兒童的身心健康,增強參與意識,發揮潛能,可以增強學生的社會經驗。豐富多彩的游戲能激發低年級學生的興趣,對于低年級學生特別是培智學校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游戲讓他們注意力更持久,學習興趣更高,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到知識,提高了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使學生真正走進社會,回歸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