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育的本質是人格教育和公民教育。學生通過對歷史的學習,達到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學會做一個合格的公民的目的。而能力則是達此目的的橋梁。“能力為重”已成為新課改的首要目標和主要任務。能力為重是相對知識為重而提出來的,在以知識為本位的視野里,教師教知識,學生學知識,成為教學為首要目標和主要任務,能力培養只是知識教學的副產品,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往往成為死記硬背的書呆子。而能力為重則是根據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提出來的,在新課改背景下,把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作為教學的首先目標和主要任務,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需要。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怎樣培養、提高初中學生歷史學習能力就成為我們思考和研究的重要問題。
就歷史教學而言,學生歷史學習能力可具體分為“理解史料的能力”、“解釋史實的能力”、“建構結論的能力”等多個方面,根據近幾年來的教學實踐,我對學生歷史學習能力的培養著重從理解史料的能力和解釋史實的能力兩方面進行。如在學習必修工《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一文時,我把課文中三目內容分別講述。
秦朝在地理上,政治上(中央和地方)一統中國的經過和表現以及課文中“歷史縱橫”等輔助內容,與選 修4《統一中國的第一個皇帝秦始皇》等素材結合起來,以“一統”為核心,用問題方式讓學生先獨立自主地去探討、思考、感悟。這樣,學生運用歷史主義的方法,從具體的歷史環境出發考察問題,理解問題,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變成心靈和生活的一部分,知識也就充滿了心血和感情”,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被充分地激發出來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史料的能力得到訓練和發展。
然后在學生獨立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我又把全班學生分成6個學習小組,每個學生在小組內將自己先前獨立學習中的感悟與困惑、發現與疑問進行交流,商討和研究,一些具體問題和困難都能在組內得到其他同學的幫助而解決。而小組內不能解決的,則由小組長進行歸納、梳理,把帶有普通性的重點、難點問題,或在關鍵地方說不清楚,道不明白的問題,如“郡縣制、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等舉措說明,政治上一統問題,提交全班學生探討研究。全班范圍的交流、對話,由一個小組先講,其它小組學生聽和思考,相同的觀點,相同的認識和看法不再提出,不同的觀點和認識,或者相同但需要補充完善,提煉總結的東西,可以在該小組發言后再接著講,也可以對同一個問題展開爭論。這樣,無論是小組還是全班探討的過程,其實質就是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和思維方式闡述自己對教材、對問題、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對話、交流的過程也就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學習和相互啟發、相互教育的過程。學生的教促進了學生的學,“他們既當老師又當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身體的、心理的,認知的、情感的,邏輯的、直覺的都和諧統一起來”,不僅理解知識、掌握知識,而且表達知識,展示自我,體現了自身價值,實現了成長需求。通過探研這一過程 ,學生的語言能力,理解史料的能力和解釋史實的能力以及思維品質再一次得到鍛煉和提升,情感和人格也得到完善。
當然,無論是在學生獨立自主的學還是在小組、全班學生的探討的過程中,老師的導都是不可或缺的。在“郡縣制”這個作為加強中央集權的核心舉措問題上,我引導學生回憶上一課學習過的分封制內容,運用形式邏輯的方法,即比較、分析、歸納的方法,共同提煉出秦朝的大統一體現在”地理上一統(統一六國);政治上一統(地方—郡縣制、中央—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經濟上一統(統一度量衡、貨幣);文化上一統(統一文字)”四個方面,最終奠定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格局這個本課的主題。
為了加深學生對歷史的認識,我還以《史記·秦始皇本記》記載為秦代廷議為素材,引導學生認真閱讀:“丞相綰等言:‘諸候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始皇下其議于群臣,群臣皆以為便。廷尉李斯議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后屬疏遠,相攻擊如仇佳誰,諸候便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候不便。’始皇曰: ‘天下共苦戰斗不休,以有候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 ’”在學生閱讀基礎上,指導學生運用形式邏輯的方法,對歷史人物王綰、李斯、始皇等人之間的對話進行比較、分析,明白他們之間的不同觀點:王綰等從地理的角度諫言,李斯從歷史教訓與現實制度加以反駁,秦始皇亦從歷史教訓回歸現實作出決斷。然后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為何“群臣皆以為便”,唯有李斯能力排眾議,提出新穎而令贏政信服的觀點?從而讓學生在立場、觀點與方法的辯別、分析、論證、反駁中,感悟歷史的魅力與智慧的力量。通過這樣的閱讀指導,學生理解史料,解釋史實的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