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訓練。課文都是文質兼美,語言優美的文章,是學生學習語言的好材料,而語言的內化主要靠朗讀,朗讀不落實,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便無從談起。“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道出了“勞于讀書,易于作文”的真理。朗讀能力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過程中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良好的朗讀能力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語文知識,而且也是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直接體現。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必須重視語文朗讀教學。
一、什么是朗讀
朗讀,是把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的一種創造性活動。是一種出聲的閱讀方式,它是小學生完成閱讀教學任務的一項重要的基本功,就語文學習而言,朗讀是最重要的。朗讀是閱讀的起點,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發展智力,獲得思想熏陶,有助于情感的傳遞。朗讀是語言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語文教學中,通過朗讀教學可以培養學生語感、將學生帶入到文章所傳遞的感情內,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新課標指出“小學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教學具有多種形式:集體朗讀、個人朗讀、分角色朗讀等多種形式,在教學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
二、創設朗讀情境
創設情境是近些年課堂教學中最常見的一種教學方法,教師可以運用圖片、視頻、語言等多種手段,去為學生創設一個生動而又具體的教學情境,進而通過這個具體而又形象的情景,讓學生獲的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進而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同時通過教學情景的創設,也可以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而又愉快的學習氛圍,這對學生審美能力與創作能力的提升都具有一定好處。例如在教學《秋天的味道》這節課時,教師首先要讓學生多練,然后利用音樂、圖片、實物等工具創設情境,例如將楓葉、銀杏葉、秋菊等代表秋天特色的物品帶入課堂,讓學生能夠真實感受到“秋天的味道”的同時,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能夠沉浸在秋天的氛圍中,然后引導學生從“秋天有什么特色?”、“秋天有哪些物體有哪些變化?”、“這些變化是怎么產生的?”、“你們覺得秋天的味道是什么?”等問題來引導學生深思,然后讓學生能夠沉入到文章的情感,然后讓學生帶著欣賞和感動的色彩去朗讀文章,能夠帶來更好的朗讀效果。
三、注重學生個性朗讀
注重培養學生的個性朗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多讓學生進行自由讀、分角色讀和表演讀。自由讀,就是學生按自己對文字的理解來讀,這種形式給了學生極大的自由空間,可以發揮想象去理解、體會文字的感情色彩,給予學生個性發展的機會。在學生自由讀的基礎上,教師再針對不足加強指導,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分角色朗讀和表演讀,都是把學生對文字的理解加上表情來詮釋,會更深刻地展示學生的個性特點,對課文的理解也會更透徹。如在教學《小蝌蚪找媽媽》這篇文章時,由于文章涉及的角色眾多,理解困難,教師就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讀的方式,讓學生分別扮演,小蝌蚪、鯉魚媽媽、烏龜等,并且在學生朗讀的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對不同的角色人物,采用不同的語氣,盡量的將朗讀與表演結合,這時不但學生的表演欲望會激發,課堂氣氛也會得到提升,同時學生對于文章也會有更深的感悟,這就是一種創新的朗讀教學體現。
四、重視培養朗讀技巧
小學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分析能力還有待提高,小學生不會自己總結朗讀技巧,也不知哪些稱之為朗讀,所以,語文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朗讀技巧。剛剛學習朗讀,學生對于朗誦快慢、停頓等方面還不能完全把握,加上對文章的理解能力有限,很容易出現一板一眼的不帶情感的朗讀現象。這時,教師就要引領學生朗讀,告訴學生遇到句號和逗號、問號時的語氣以及停頓時間,使用靈活的方式為學生們展示,對學生進行課堂指導。特別是對重音、停頓、語速等的掌握、控制和運用。朗讀中所體現出來的情感來自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感悟。在學生未真切感悟文本情感之前,教師純技巧的指導是徒勞的。教師只有讓學生感悟文本的精妙,在和作者感情共鳴的基礎上,對特別能表達文章中心或人物情感的重點詞句再進行朗讀技巧指導,學生才能更好地通過聲音將作品中的“情”讀出來。如在教學《詹天佑》一文時,其中描寫詹天佑心理活動的句子,應著重進行重音的指導:“遇到困難,他總是想:這是中國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條鐵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則,不但惹外國人譏笑,還會使中國的工程師失掉信心。”學生在深入體會句子的含義后,教師再作朗讀技巧上的指導,無疑對學生起到了引路的作用,學生能用朗讀更好地表現自己對文本的理解。葉圣陶先生說:“令學生吟誦,要使他們看作一種享受,而不看作一種負擔。一遍比一遍讀來入調,一遍比一遍體會親切,并不希望早一點背誦,而自然達到純熟的境界。抱著這種享受的態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徑。”這便是語文課朗讀所應追求的境界。
總之,在實施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注重朗讀教學是至關重要的。而要提高朗讀教學的質量,就應該摒棄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方法,對教學的手段進行完善和創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朗讀習慣,讓其更好地掌握課堂教學的內容,進而達到提高學生語言能力、表達能力、閱讀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的目的,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發展。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對朗讀給予足夠的重視,恰當選擇符合學生的朗讀形式,不斷創新和改進,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從而不斷提升小學生的朗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