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仁壽縣富加鎮小學校 趙亞蘭
摘要:美術是美育的一個重要學科,要使學生產生不斷探索提高的興趣,就要遵循美術自身的規律,“畫到生時是熟時”就是不斷發現不足,不斷提高的心理規律。
關鍵詞:美術 發現不足 提高
“畫到生時是熟時”,此語出自清朝書畫家鄭板橋的畫竹詩。詩曰:“三十年來畫竹枝,白天揮灑夜間思,冗繁刪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弊x了這首詩,也許有人要問,已成了畫家的人,難道還有畫得生的時候嗎?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對作畫有所體驗。生與熟是主觀感受,當一個人固步自封時,就覺得熟了,而永不滿足的人是每幅畫都要找出點不足來,而且也都能找出點不足來,永遠覺得生。要使學生產生不斷提高的心境。首先自己必須有真切的體驗,才會找到激發學生心境的方法。我自己就有這樣的體驗。比如畫瀑布。瀑布不就是水從高處直掛而下嗎?畫一座山巖,中間筆立往下留著空白,再畫幾條豎直的表示水的流勢線條。再在下面畫一塊石頭,或再在石頭上站著個觀瀑人,這就更襯托了瀑布之高,氣勢之大了。固步自封的人必定認為這是得意之作,技能已成熟了。但若是永不滿足不斷進取之人,就要反復觀察找出不足之處來了。我屬于哪類人呢?我屬于后者。對自己畫的瀑布既覺得成功,又覺得有不滿意之處。我反復觀賞之后有所發現。這種形態的瀑布就像是用相機站在山下拍下的,顯得單調了些。不止單調,還覺得有哪點不對勁。在對山水畫集中的瀑布的比較中,發現了問題了。國畫瀑布是留白的畫法,不像水粉畫和油畫,要用白色顏料涂上去,顯得自然。而我畫出來的表示水的流勢的線條太呆板。于是我用宣紙貼了,重新畫。這次畫出來的水勢線條從上到下是由實而虛的,顯得自然了。當然對這幅瀑布畫不足之處的感覺還不少,但僅就這點就可以說明“畫到生時是熟時”的道理了。這里的熟就是發現不足之后得到了彌補后的感覺。當再次畫的過程中,覺得原來的水平又有不足了,這又生了,發現自己的觀賞水平又提高了,能夠發現原來覺得滿意的畫作中的瑕疵,就又覺得又成熟了一步。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也產生不斷生熟的良性循環呢?先了解了學生的心態才知道。通過了解,就對美術的興趣而言,全班有將來當美術專業工作者的人一個也沒有,但覺得美術可有可無的人卻不少,這對激發培養興趣是不利的。所以,首先要端正對美術價值的認識。我組織了一次討論會,通過引導達成了共識:美術的功能滲透在各個學科之中,也表現在做人的意識之中,美術的形態在各學科之中都能找到。比如數學被認為是抽象的學科,里面也有美的因素。那些幾何圖形之美,就是美術的作用。同學們學習幾何時,由形態美激發了學習興趣,就是美術的功勞。如果沒有對美的正確的審美觀和審美力,就不能發現蘊含于各學科之中的美的因素,學習積極性就會受挫。美術除了提供形態美供人們欣賞外,還有精神美影響別人們的精神世界,如梅以神形兼備的象征意義,激發人們在艱苦的環境中的不屈精神。認識提高了,接著就是怎樣讓學生不斷提高美術水平的問題了。怎樣讓學生體會到“畫到生時是熟時”呢?那就是循序漸進,不斷設立新標準。如教學生畫一只茶杯,初次只要輪廓正確就可以及格。到了第二次就提出要求,仔細觀察講桌上擺放的茶杯,對照自己畫的,發現不足,進行修改。這就是遇到新問題了,感受到“生”了。這時老師加以指導,畫得比第一次好,學生就感到成熟了。第三次再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學生觀察杯子上的裝飾畫,自己畫好了沒?學生又感到生了,當這個問題得到了解決,又覺得水平又提高了。熟了。又例:教畫松,先教學生去松樹林寫生,交上作業。老師瀏覽一遍發現了一個規律,畫中桿不直的占少數,大多數的松樹桿是直挺的。發下作業,進行講評。在問答中得出共識。松樹生長在土地干燥的地方,酷熱嚴寒都能經受。由此,文學家把它塑造成具有象征意義的堅強的勇士。所以在畫家筆下,為了表現它的堅強精神,就把樹桿畫得粗壯有力。一般是直立向上,即使樹頭彎曲,樹身也會彎曲后向上伸直。初學畫松的寫生,是無目的的?,F在要求同學們畫出松樹的象征意義該怎樣畫呢?請觀看自己畫的松,看看悟出了什么道理,該怎樣修改或者重畫。同學們認真審視起來。每個同學都發現問題了。這又是畫到生時是熟時了:把樹桿畫得萎靡不振的同學,有的作出修改后,再用一張宣紙在上面描摹。有的干脆重畫。修改或重畫,都大大提高了一步。過了一段時間,老師又讓學生把曾經畫的松樹畫翻出來重新審視??纯催€有無不足之處。因為這段時間里,同學觀看課外畫集。里面就有松樹。也從課外書籍中閱讀了有關歌頌松樹風格的文章。也從連環畫中欣賞到了具有堅強風格的松樹。當再審視時,就又發現很多不足了。原來的松樹長在平地上,若長在巖石上豈不更能表現它堅強的風格。因為長在巖石上的松樹,根要沖進巖石層才能吮吸到石縫里的水和養料。又怎么設計呢?遇到新問題了,畫到生時了??礃錀U挺拔,樹根像龍爪(有一種松叫龍爪松)一樣緊緊抓著巖石,有力地扎進巖石縫。而上面枝葉茂盛,顯出頑強的生命力。這時,這位作者又感受到了技能又成熟了一步。
評析:之所以能達到讓學生感受到“畫到生時是熟時”,是由于秉承了素質教育理念,以學生為主體,激發了興趣的結果。由此,在教學中要加上一個程序,即每次畫了的畫都要保存起來。過了一段時間,再重畫遍前邊的內容。畫好后,再將此畫與前面的畫進行比較,從中發現是否有哪些改進與提高,再分析提高的因素。是理論學得更深透了,還是實踐更熟練了。這樣就能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素質教育論》杭州大學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