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貴州省清鎮市第三中學教育集團 楊明
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優化了教學過程,傳統的教學過程基本要素包括教師、學生、教材,而教育技術則成為了除此之外的第四要素。教育技術是信息化時代的衍生物,自從1970年代首次出現代教育技術的術語以來,教育技術在其發展過程中有過多種定義,至今尚無一個統一的定義或記述。
根據顧遠明先生主編的《教育大辭典》中的定義,“教育技術是人類在教育活動中所采用的一切技術手段和方法的總和”。1994年,美國教育傳播和技術協會是這樣定義的:教育技術是關于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的設計、開發、運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與實踐。
從教育誕生之日起,就有教育技術,伴隨著教育理論、實踐和信息技術的發展而發展起來。中國的現代的教育技術始于20世紀20年代,發展于30年代,至今已走過半個多世紀的歷程。從上個世紀20年代開始,中國教育界就開始嘗試利用電影、幻燈片等媒體作為教育工具來使用。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與生涯學習理念的提出,教育技術被應用于越來越多的企業和事業提的訓練,而傳統的學習教育學科教師則是教育技術實踐的新銳。因此,作為中學教師,我們應該熟練的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并將它們應用于日常的教育實踐中去。
19世紀末,照片、幻燈片、無聲電影等新媒體相繼應用于教育教學,向學生提供了生動的視覺形象,使教學獲得了不同之前的良好效果;上個世紀30年代后半期,廣播、有聲電影、錄音機先后在教學中獲得應用,曾經有人做過這樣的測試,兒童在觀看教育電影后,比觀看前平均增加88分,學生增加知識量35%;上世紀50年代,電視的登場通過視聽教育提供了更好的技術手段,與電影相比電視傳播和制作較為容易。到了上世紀70年代,由于微型計算機的問世,計算機教育應用進入了新的階段。至今為止,計算機在現代教育技術中的應用也非常重要的。
現代教育技術對我們的日常教育教學有哪些利和弊呢?
現代教育技術的出現明顯地優化了我們的教育過程、教育資源和教育效果。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利用計算機網絡創建一些多媒體課件,將文字、聲音、圖像集成一體,豐富知識信息源,并且且容量大,內容充實,形象生動更更有魅力。
比如物理學科,《聲音的世界》這一章當中,我們可以在上課之前事先下載好一段優雅的音樂,后錄一些生活中常聽到的噪音,上課的時候我們只需要播放音頻文件,學生就很容易區分樂音和噪音,我們也可以事先下載好不同樂器演奏的同一首樂曲,這樣學生很容易區分不同樂器的音色;《多彩的光》這一章,如果我們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光靠老師講,顯得有點枯燥,如果我們收集一些與光現象有關的圖片、動畫制成課件,學生很容易接受,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充分利用學生的聽覺和視覺功能,對大腦產生多重的刺激作用,這大大提高了學習效果。
在教育資源方面,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現代教育技術提供了更好平臺,實現教育資源共享。在中國,由于東西部地區教育發展的不平衡,西部地區教育水平遠遠落后于東部地區,一個方面就是因為東部地區教育資源優越于西部地區,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很多教育資源可以通過網絡這個平臺實現共享,在逐步縮小東西部地區的差距,也可以縮小農村和城市之間的差距。
但是,現代教育技術利用不恰當,反而會浪費資源,削弱學生在知識形成過程中的參與,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感知,帶來事倍功半的結果。
有這樣一種現象,凡是上公開課、示范課、研究課,基本上所有的教師都必須運用到現代教育技術,當然,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無可厚非,但是許多的老師在接受這樣一節課任務之前首先必須要做的就是制作課件,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花在課前收集課件資源,怎樣設計精美的課件上,反而不去專研教材內容,分析學情;另外,課堂不是學生的課堂,而是教師展現自我的舞臺,課件則成了華而不實的影視作品,學生成為了虔誠的觀眾;另外,某位老師在制作課件的過程中,為了豐富課堂內容,生拉硬扯一些與教學內容無關的材料,分散學生的注意力;而且,課堂上只是為了使用技術而使用技術,不擇時宜的播放課件,讓學生的思維跳躍起來,一個內容還沒結束,又跳到另一個畫面,這通常被稱為“坐飛機”;此外,還有的老師對課件產生一種依賴,形成一種無課件不成課的局面,甚至課件是下載的,上課前看都沒一眼,課堂上,慌了手腳,45分鐘的內容可能十幾分鐘就播放完了,學生散了,課堂秩序難以控制。
如上所述,現代教育技術是雙刃劍,擇機而用無疑可以提高教學效益,但是如果使用不當的話,那就等于畫蛇添足了。因此,堅持多媒體教學以學生的“學”服務為原則,啟發學生思考、激發興趣、提高效益的作用,拋棄以自我為中心,以課件為中心的惡習,將現代教育技術合理的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