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仁壽縣第一中學南校區 王兵
摘要:素質教育是培養人素質的教育,教育不是只講大道理能成功,是要寓素質培養于教學之中,歷史教學也應擔負起這種職責。
關鍵詞:歷史教學 素質培養
教學中怎樣對學生進行素質培養,應以素質教育理念為指導。什么是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質的教育,它遵循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規律,采取生動活潑的方式,科學有效的途徑,使他們在知識上,思想文化上,以及適應未來社會并推動社會前進的能力,都得到提高。歷史,除了揭示社會發展的規律,還蘊含著豐富的燦爛的思想文化。這些文化精神哺育著中華民族,使愛國主義代代相傳,使做人的道德發揚光大?,F在,我國人民在這些民族精神的鼓舞下,正為祖國更加強力而努力奮斗。那么,在教學中,怎樣寓素質教育于課文教學之中呢?下面分兩方面來。一是怎樣在課文教學中滲透思想教育,二是怎樣在課文教學中培養能力(自學能力,運用歷史知識觀察、分析的能力)。先談第一點,說到在歷史教學中滲透思想教育,首先就要發掘歷史長河中那些燦爛的思想明珠,歷史上不少的英雄人物就具有這種崇高精神,歷史教材在介紹這樣人物自然會說到他們的行為與精神。但若照本宣科地講,深刻性、生動性就不突出,學生受到的思想熏陶效果就不會很好。為了加強教學效果,就要在方法上的生動性下功夫。何為行動性,形象鮮明,能激起心靈振動的方式就具有生動性。這樣的方式不少,如講故事,搞社會調查,參觀訪問,啟發討論等等。就說那些具有很高水平的愛國主義的英雄人物,他們都有某個閃光之點,或是經典的語言,或是典型事件。而這些經典語言或典型事件的背后都有一串動人的事跡。歷史教材對這些內容是采取簡要敘述的。而要使其深刻化,鮮明化,還需要將這些事件中的一個個生動的故事發掘出來。在課堂上提個頭緒,讓學生在課后去閱讀。例如體現他們的愛國主義和奮斗精神的有如下內容:“兇奴未滅,何以為家”的霍去??;“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顧炎武;“身無分文,以憂天下”的毛澤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為治理洪水泛濫,含辛茹苦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具有強烈責任感的大禹;等等,不一而足,他們的背后都有一連串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把這些故事發掘出來講給學生聽,或發動學生收集在故事會上講。如講到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這句突出他高度責任感的經典句子,千百年來,大家都如雷貫耳。但把大禹治水的有關小說,傳奇故事找出來,講出來,就更動人了。那故事的細節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如“家,誰不想啊,妻誰不思念啊,可愛的兒子,離別時還不滿周歲,現在可是十多歲了吧”?!霸诩业哪穷^,大禹的妻子每天都在門外的路旁張望,他在外可好,他什么時候才能回來呢?望眼欲穿,望眼欲穿呀!他們的兒子不滿周歲還小,剛叫得爸爸,可是爸爸就治水赴任去了,一去就是十三年……”這些故事細節,將深化對治水英雄人格的理解。還可以將他的精神聯系到當代的人。當代人中也不乏大禹那樣,為國為民有高度責任感的英雄。如兩彈元勛鄧稼軒,他以身許國,整天忙得不可開交。由于研究原子彈絕對保密的,他家人也不知他在搞什么工作。一天,他兒子病了住進了醫院,愛人叫他去醫院看看孩子,他答應了,但由于他忙得吃飯也在搶速度,愛人極不放心他記得住,于是在他背上貼了一張大字條:請行人提醒他去醫院看孩子。果然在大街有人問他是干什么工作的,他只回答是革命工作。那人不便多問,說別忘了去醫院看孩子。他說你怎么知道?那人說你背上不是有紙條嗎?叫行人提醒你去醫院看孩子。他這才知道是愛人的高計,又才想起去醫院看孩子,老師講完這個故事,說:同學們,鄧稼軒不就是大禹那樣精神的現代人嗎?我們離鄧稼軒又過了幾十年,假如我們將來也為祖國擔重任,我們能否也像大禹治水一樣對國家和人民高度負責呢?也像鄧稼軒一樣以身許國呢?同學們用響亮的聲音回答能,能,我們能。這就是歷史教學中發掘傳統精神,樹立英雄榜樣的結果。又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民族英雄的詩句,這兩句詩表達的是面對敵人的死亡威脅,大義凜然,威武不屈的精神。這種精神在我國新民主義革命中也得到了發揚光大。如革命烈士詩抄中,就有“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我一個,自有后來人”。講到這里,老師要同學們聯系自己,受到了什么啟發。同學們通過討論,發出了如下心聲:有的說,雖然我生長在和平時代,血雨腥風的戰場已經消失,但生活中仍然有危害祖國和人民利益的人存在。仍有對別人威逼利誘為他干壞事的情況。如那些刑事犯罪分子,經濟犯罪分子。當我們遭遇到這些情況時,是屈服還是與之斗爭,當然是與之斗爭。曾有個外國特工在我國竊取情報。他們把我國某部門的政府官員誘到一個地方,威逼利誘他說出一項科技機密,說如果不說就殺害他,他大義凜然地痛斥那伙人說:“殺死我,我也不會透露半個字?!蹦腔锶艘娡评T不成,殺了自己未必能逃脫,于是打了他一頓,把他放了。這樣的人就是文天祥精神的繼承者。通過這種生動形式的歷史教學,收到了思想滲透的效果。下面再談學習能力的素質培養。素質教育是培養學習能力的教育。教給歷史學習方法是授之以漁而非授之以魚。例:比較和概括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思維形式,應從具體內容入手教給學習方法。如近代史上,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統一事件,是同一時期的事件。通過對事件的濃縮概括,再進行比較,就發現了在很多方面的是相同的,只是意大利更加重視人民的力量和外國援助,這就在教學中培養了學習方法,提高了學生素質。
參考文獻:《新課程標準解讀分析》黑龍江科技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