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樂山外國語學校 范馨予
摘要:美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教學中要精講理論,重在實踐指導。
關鍵詞:美術 實踐指導
古代趙括熟讀兵法,封為大將,帶兵打仗,全軍覆沒。何也,他只會紙上談兵,無實踐。再看當今各國軍事,軍事演習不斷,那就是理論聯系實際進行訓練。改革開放之初的一條重要理論: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毛主席在實踐論中說,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親口嘗一嘗。一個人如果把理論束之高閣并不實行,那么再好的理論也是沒有用處的。這些都說明實踐的重要性,以往的美術教學,由于專業學校畢業的師資很少,都由其他學科老師兼任,再加上美術不是升學考試科目(??茖W校招生例外),所以老師和學生都不太重視,教學是怎么教的呢?一般都是在黑板上畫一幅范畫,教學生臨摩,即照著畫,畫像就是成功。這種教法就是重視實踐,但實踐指導卻做得不夠,充其量先講一講畫這幅畫的步驟及方法。當學生實踐時很少指導,即使巡回看一看,發現了問題也只是在黑板上再講一講。至于具體手把手地教,很少。那么學生需不需要手把手指導呢?回答是肯定的。因為學生要學的東西不少,有些用鉛筆作畫,幾乎不用怎么指導,但用宣紙作國畫呢?不具體指導,學生不易掌握。就說用有浸潤感的宣紙畫寫意畫吧(非工筆畫)。以畫竹為例。畫竹桿,細的是用毛筆快速的畫才出效果。因為竹桿是光滑而直的。畫慢了沒有那種質的感覺。但墨的濃淡要適度,過濃過干,畫出的竹桿虛線過多。過淡過濕,畫出的桿過分浸潤又沒有光滑而有力的效果。這時既需要在黑板上集體指導,也需要從學生的操作中找出具體的毛病進行手把手的指導。例如,老師發現學生總把竹桿畫不到位,原來是要經過反復的,長期的練習才能出效果。這時就叫學生先不要畫一幅完整的竹子,而是專門練習畫一節竹桿,練出效果為止。這是學生帶著問題練,用不著多講理論,重在精講多練。經過反復練習,學生終于出效果了。這就是深入了解具體指導的結果。又例:教畫竹葉,竹葉有幾種畫法,如個字形、爪字形等。結構學生易掌握,但要一筆畫像就頗不容易,也需要反復的長時間的練習。初學者要么畫得像草葉,要么畫得像樹葉,要么無力度,無飄逸感,死板板的,這時老師不僅要在黑板上的宣紙上示范,還要用學生的筆在學生的紙上示范,甚至還可以握著學生的手教,學生才會感覺要怎樣才能出效果。這就是非重視實際操作的指導不可。又例:畫一幅山水畫,首先要進行布局,遠山近水,左山右水,右山左水,哪里密集些,哪里稀疏些,應用鉛筆先打草稿?;蚴怯^賞一幅別人的成功的山水畫,分析其結構特點。如山水畫中幾座山為什么不一樣高?這又涉及到一個欣賞習慣問題。蘇東坡說過:“文似看山不喜平”。他是論寫文章宜曲折的道理。他用看山作比,這就說明了人們欣賞山是不喜歡一律整齊的山的。而應有的高,有的矮,有高有矮才顯出變化。這樣分析了一遍,自己的山水畫中山的設計也就有了依據。這時老師需要進行怎樣的指導呢?可以在黑板上畫出兩幅山水畫的示意圖(即只用簡筆畫法畫出布局),一幅畫里的山每座一樣高矮,另一幅畫里的山,有的高有的矮,讓學生觀賞后發表意見,哪幅看起來賞心悅目,哪幅平淡無奇。通過比較觀賞,同學們會覺得山有高有矮的那幅好,另一幅無變化平淡。這就是實踐指導,比起只讓學生照著范畫畫就指導得具體了。學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了。再看布局,讓學生分析為什么一幅畫有的地方內容密集,有的內容稀疏?學生分析后有的能回答得基本正確,即疏密相間顯出了變化,平均分布無變化,呆板。這好比一桿秤,一頭掛著重物畫出來的就密集,一頭只是一個秤砣(畫出來就稀疏),但它能平衡,這就是四兩撥千斤的道理。一幅畫在不平衡中求平衡,這才是美的結構,均衡布局呆板,不能激起心靈的浪花。這又是在作畫實踐中的對比指導法。又例:情感是美術的一個基本品質,如果只作理論講解就不易深刻,若是在繪畫實踐中進行指導,學生不但理解得深刻,而是能夠操作。因為在宣傳畫中,學生能感覺到情感的東西。因為宣傳畫都有一個主題,如海陸空三個戰士的群體像,從他們神態中可以感受到軍人的威嚴和自豪感。但在有些畫中學生就不易感覺到情感的東西。如一個蘋果,樹上的蘋果不是那樣的嗎?這時老師就可以再出示一幅蘋果畫。這是老師專門制作,用以對比教學之用的。這幅畫中的蘋果凹凸難看,又不鮮艷。這時問學生,前一幅畫畫家為什么畫得那么光滑飽滿,鮮艷,他傾注了什么感情。因為有第二幅蘋果作比較,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畫家喜歡吃蘋果,新鮮的,飽滿的,營養豐富有利健康,這又會使人想到果園的秋天豐收的景象。由豐收的景象又想到果農們高興的神態。所以,畫蘋果時,如果作者是熱愛家鄉的,熱愛生活的,畫出的蘋果就飽滿,鮮艷。這樣的比較講解,叫著理解美術情感品質的對比指導。接著讓學生畫一個香蕉,老師在桌上擺放了幾個香蕉,讓學生寫生。學生就選擇那個飽滿的顏色新鮮的香蕉來畫。這說明學生也理解了美術的情感品質在繪畫中的體現了。接著老師又讓學生臨摹一個茶盅,這會有什么情感呢?老師先不講,待同學們畫成后再問:你打算送給誰,可以在茶盅上添上什么內容?同學們茅塞頓開:送給爺爺的茶盅,可以添上一支煙竿兒,漂亮的煙竿兒,送給母親的,可以添上一朵玫瑰花。送給老師,可以在上面寫一首歌頌老師的詩,或是表達了在學生心中,老師如燃燒的蠟燭,照亮了別人,毀滅了自己。通過實踐指導,同學們又進一步理解了美術的情感品質了。
參考文獻:
《新課程標準解讀分析》黑龍江科技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