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原市杏花嶺區北大街小學 張蕊
背景:道理我都懂,但就是沒做到。
從2013年從事教育行業以來,今年是第九個年頭,在學校里主要從事的是學生的安全工作,并兼帶不同年級的安全課。在學校中,安全課備受各年級學生的喜愛,每次的課堂氣氛都非?;钴S。除了我自己授課之外,每學期學校還邀請專業的人員來給學生們上安全課,讓我覺得學校的安全課教育,肯定是穩扎穩打,學生的安全意識也肯定是非常高的。
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加上日常對學生行為習慣一些有意無意的觀察,我發現:孩子們對于課堂中所講授的道理都明白,可在生活中真正實踐的時候卻往往南轅北轍,這是為什么呢?我對自己的安全課教育產生的質疑……
問題:講了,懂了,真正做的時候就忘記了。
在講《科學防范傳染病》這節課的時候,我們的祖國也正在遭受著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強烈沖擊,因為疫情的原因,學生們這個學期基本都是在家中通過網絡授課進行學習的,每個學生都渡過了非常漫長的一段不能出門、不能上學的時期。正因為每個人都有感同身受的經歷,在課堂開始,我進行了大量的課前情境渲染,學生也有很大的共鳴。
有了親身的體驗,加上課前我認真的準備,一節課下來,學生對的關于如何保護自己、預防傳染病的方法幾乎都提到了,并且我要求他們在課堂學習單上做了記錄。課講到這里,我自信著,學生在上完這節課以后,肯定掌握了非常多的預防傳染病的知識,并且,對于日常生活中的衛生意識,也肯定有所提高,開始更加注重自身衛生習慣的養成。
可接下來的調查,卻讓我大吃一驚,通過視頻觀察,大部分學生在洗手的時候都只是簡單的沖一下,用肥皂去認真洗手的學生非常少,而這種不認真洗手的學生中男生占到大多數。
這樣的調查結果讓我大失所望,這完全失去了安全課堂最初的教育目的。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
學生明明知道應該怎么做,課堂上的回答也很全面,但在實際操作中卻似乎全然忘記,這里面一定有我自己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衛生安全意識一定沒有真正建立起來,可是究竟應該怎樣培養這種安全意識,我陷入了深深地思考當中……
問題的解決:仔細分析,采訪學生,這才找到答案。
重新分析了課堂,并在課后對學生進行了采訪,發現學生的意識認為基本分為這三類:(1)課間時間太短,我想多玩一會呢。再說了,在學校也不吃東西,回家吃飯的時候我會認真洗手的。這種意識的孩子認為,只要不吃東西,手有沒有洗干凈是無所謂的,忽略了手部衛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起到的關鍵性作用。而手部細菌在進入口鼻時,其實完全不需要通過吃飯這一事情。(2)我看見自己的手很干凈啊,應該沒有細菌吧,我一整天就沒有接觸過不干凈的物品。這種回答的孩子其實是有一定的衛生安全意識的,懂得觀察手部衛生,懂得不去接觸不干凈的物品,并且在發現手上很臟以后也會去認真的洗手。殊不知,細菌和病毒通過肉眼是無法看到的,這正是不講衛生的可怕性,你根本不知道細菌和病毒是從哪里來的。(3)我周圍沒有人感冒或者是得傳染病啊,我們經常共用水杯和毛巾呢,到現在都身體健康。這種回答的孩子并不知道很多細菌與病毒是有潛伏期的,沒有認識到不講衛生帶給身體的危害性。
通過對學生回答的分類與分析,再對自己的課堂進行重新整理,發現自己在教學的過程中其實存在很大的問題。自己一直站在課堂的主導位置,雖然是以學生為主線完成了課堂教學,問題的答案也是由學生自己回答出來的,但是在每個答案回答之前,我就已經先入為主的在學生腦袋中輸入了問題,指定性的問題輸入限制了學生的個性思維,學生在課堂上并沒有進行發散思維與發散想象,從而導致了意識的偏差。
除此之外,我的課堂上,一直在教孩子們應該怎么做、應該怎么養成正確的衛生行為習慣,卻沒有對沒有養成良好衛生習慣所帶來的好處、不養成良好衛生習慣所帶來的危害進行具體的分析與闡述,導致學生們并沒有意識到,不注重個人衛生行為習慣其實是造成很多疾病的根源。
“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鼓勵學生自己去想,學生得到的東西才會更加深刻,才能更好的為后面的問題分析做好鋪墊。
反思與討論:關于意識的培養,教師能做點什么?
在我們的課堂中,我們常常有這樣的抱怨:“說多少遍都記不住”。教學實踐中我們也發現,學生的錯誤行為其實就是意識出現了錯誤的指導。當腦袋里想的都是無所謂與湊合時,做出來的行為肯定是有偏差的。
意識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當有了正確的意識,也就養成了良好的習慣。對于小學學生來說,培養正確的衛生安全意識,確實是一件需要長期堅持下去的事情。因此,教師在重視學生意識培養的同時,還要教給學生正確的行為方法,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衛生習慣。
一、養成衛生習慣,用身邊的事例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
習慣是一種重復性的、周而復始性的,也是一種日常行為規律,它往往通過對某種行為的不斷重復而獲得。小學生在家庭、學校與社會的保護與監督之下,每天都在聽著“安全”兩字,時間一長,不免會思想麻痹,而對于安全問題,我們也不能自我嘗試。這樣,就需要在教學的過程中及時將身邊的事例挖掘出來,用這些事例作為貫穿課堂教學的始終,讓學生清晰的看到、認識到不講衛生所帶來的傷害,這種傷害不僅對自己的身體產生了破壞,對自己的父母、家庭甚至是社會,都產生的巨大的危害,刺激學生的大腦意識,喚起學生自我保護的安全意識。
二、多問“為什么要這么做”。
苛勒的猩猩實驗中,黑猩猩出現一段時間的停頓,停頓后出現了一系列不間斷的動作,正確解決了問題。這個停頓的過程,就是黑猩猩獨立思考的過程,就是黑猩猩建立事物之間聯系的過程。其實,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也需要這樣的“停頓”?!盀槭裁匆@么做”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幫助孩子學會停頓、學會思考。這種思考與停頓慢慢的就會變成學生的思維習慣,在思考的過程中建立起正確的意識,促使習慣的養成。
三、監督的作用不容小覷
俗話說:培養一個好的習慣只需要21天。小學生處在這樣的年齡,其實并沒有非常好的自控能力,這時就需要學校與家庭的監督,通過長期監督環境的形成,讓學生在監督下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的衛生安全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