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阿壩州小金縣美興中學 鐘本芬
做任何事情都要講究效率,一個國家的經濟建設要講效率,科學研究要講效率,學習知識技術也要講效率。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互動活動,怎樣才能產生最大的效率是老師們長期探索的問題。生物課有怎樣的特點,生物教學怎樣出效率,便是本文要探討的問題。
某校有兩個平行班,甲班的錄取分數高于乙班錄取分數。經過一年的教學,乙班的期末平均考分反而高于甲班。
師資配備兩個班旗鼓相當,什么原因導致這一反常的結果呢?經過分析得知,甲班注重知識的傳授與課堂教學的藝術,乙班除此之外,還特別重視非智力因素的開發。非智力因素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證。
所以,一手抓課堂教學的優化,一手抓非智力因素的開發,就會結出教學高效率的果實。
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之外的能夠影響學習效果的東西。我們要發掘的是積極的方面,如“情感態度、價值觀”“興趣、意志、理想信念、健康心理、學習習慣、學習方法”等因素。這些因素都能積極影響學習效率?!氨盔B先飛、勤能補拙”,這些富有哲理的成語無不啟示人們非智力因素對學習效率的促進作用。
我們知道,生物科學是自然科學中的基礎學科之一。由此,生物學科越來越受到學生的重視,學生以當生物學家、園林師、農藝師、畜牧專家為成才目標,并對生物學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下面就非智力因素的某些方面談談怎樣培養。
一、興趣
興趣包括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直接興趣是指直接接觸眼前的事物所產生的興趣。比如課堂實驗、課外參觀實物、形象精彩的講解等。間接興趣是指不在眼前的事物但是與自己的利益相關所引起的興趣。比如學好生物學在未來有廣闊的就業前景,學好生物學是自己一生健康的知識保障,學好生物學是從事種植、養殖業的知識基礎。這些雖是未來的事,但正是這些未來前景的誘惑,可以激發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抱負,由此對生物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一)分層要求,激發興趣
一個班可根據成績段分為三個層次面。第一層為生物成績居優的,對這類學生可以引導他們樹立遠大志向,考上高中,上大學(生物系),將來在生物領域大顯身手。第二層為成績居中的。對這類學生可以引導他們樹立中等志向??忌细咧?,努力學好生物,即使考不上重點大學,也要考個職業學院(與生物有關的專業),將來以一技之長服務社會。第三層為成績居下的,對這類學生,可以引導他們樹立學好生物知識為終身服務的價值觀。無論能否上高中、上大學,生物知識是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只有樹立了環保意識、健康意識、生活意識,就能將生物知識運用于生活和工作的實際,從而和諧快樂的生活。
因為素質教育要面向全體來提高素質,只有分層設立目標,才能調動全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運用文藝手段,激發興趣
對學生進行宣傳教育,文藝手段是必不可少的。其中簡便易行的要數講故事了。這種文藝形式被稱為文藝輕騎兵。它受時間、空間、設施的限制非常少,適宜在課堂內外隨時隨地加以運用。
例如某老師在講到藻類植物時,發現學生們情緒不高,于是來了一個故事插曲,說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某支絕了糧的小部隊被敵軍團團圍在一個山頭上達一月之久,他們吃什么呢?靠吃一塊池塘里的小球澡維持了生命,這個插曲使學生們為之來了興趣,精神為之一振,全神貫注地上完了這節課。
(三)在課堂知識教學中激發興趣
課堂教學中要使學生的情緒始終處于旺盛的狀態,則必須創設某些情境。如實驗情境、矛盾情境、語言情境、形象情境等等。
例如:講到蜜蜂的生活習性時,先朗誦一首古詩:“無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待到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這首詩展現了蜜蜂在廣闊的田野辛苦采花釀蜜的情景,令人如見其景,如聞其聲。創設的這個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就把學生的思緒帶入了一個美妙的情境之中,學生就會以飽滿的情緒關注蜜蜂的知識,全神貫注地學習這些知識。這是形象情境所起了作用。
又如講到蛇的生理特點及生活習性時,我們可以由相關的生活語言引入。比如說當一個人有了錯誤時不能“一棍子打死”,但是當遇到毒蛇時必須“一棍子打死”。否則會危及自己的生命。那么怎樣才能一棍子打死呢?俗話說“打蛇要打五寸子”,現在我們來探索其中的道理。這些形象化的語言,既富生活氣息,又是知識的經驗,結合生物知識教學,能增進新鮮感,激發學習興趣。
試看“不能一棍子打死”與“必須棍子打死”,這就出現了矛盾情境。每當矛盾情境與現時,學生思緒都會產生激烈的反應,覺得新奇而產生探奇欲?!按蛏咭蛭宕缱印?,這些堪稱知識經驗的東西是與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自然也會激發探索欲而產生濃厚的興趣。
二、意志
如某教學班有個患了慢性病的學生,對學習失去了信心,很多老師做思想工作都效果甚微。最后生物老師起了作用。這位生物老師講了一個動人的故事,說的是有個學生在讀中學時就患嚴重的類風濕病,但他立志要當一位醫學家,拯救不幸的病者,于是他每天拄著拐杖堅持上學,最后考上了一所醫學院,畢業后在醫療實踐中發明了治療類風濕的特效藥。
三、情感
情感方面的非智力因素對提高學習效率也是很大的,例如:在講授“人與生物圈”這部分知識時,為了培養環境意識,我們可以收集發生在全國各地的破壞環境的惡情事件,激發學生對破壞美好環境行為的憎惡之情,從而使他們樹立起“當環境衛士”的大志。在這樣的情感狀態下投入生物學習,其學習效率必定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