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原市小店區育才小學 白潔
教育“Education”,就是把一個人的內心,真正引導出來,幫助他成長成自己的樣子。而不是把結論強填充進孩子的大腦?!吧l展”四個字,詮釋了課程標準的所有文字指向的培養目標。教育要遵從孩子的發展規律,從孩子們的內心需求出發,最終再把教育滲透到孩子們的心里去。由心而始,到心而終,是我多年來一直踐行的教育理念。下面,與大家分享我對數學教育的理解和我在教學中的一些做法和,也希望能給到大家一些思路。
一、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感受、發現、探索、思考,做慢的教育。
當我們和學生同時接觸一個新鮮事物時,學生的接受往往比我們快,比如玩學電腦游戲。但是對于我們上課所教的內容,是我們所已知并且熟練掌握的,對于第一次接觸的學生,回答不上來時,教師急躁是不公平的。學生每一天的學習,就像我們第一次用左手拿筷子吃飯一樣生疏。當我們真正理解學生時,我們就可以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想他們所想,和他們同頻共振,經歷智慧的成長。
二、挖掘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讓兒童與數學真實相遇。
對兒童來說,真正有意義的數學學習來源于兒童生活常識的數學化,發端于兒童對周圍生活的觀察、思考,內在于兒童自我的經驗世界。比如在學習“正比例的意義”時,為了讓學生感受“相關聯的量”,我用看圖猜成語引入,由動畫顯示“風吹草動”“水漲船高”,親身感受當一個事物的變化是隨著另一個事物而變化時,這兩個事物就是相關聯的量。接著認識“正比例關系”時,我用表格的形式給出學生生活中常見的例子,感受相關聯的量的變化規律,發現比較中,找出變化規律類似的,教師歸納總結,給出正比例的意義的概念。學生在觀察、比較、分析、探究、交流中感悟并深刻領會。
三、.處理好師生間主導與主體的關系,讓課堂生命靈動。
教學活動是在“教”和“學”這兩種基本行為中展開的,下面結合我的教堂教學實踐,從吃火鍋的學問中,遷移一下對課堂上師生關系的把握。
1.火鍋是熱的,我們的課堂也應該是熱的。
課堂的溫度在于師生之間的情感的流動,恰當運用評價,是師生情感交流的催化劑。教師的評價要和學習的內容和結合起來,比如,我在講“正比例的意義”時,判斷“汽車速度不變,行駛的時間和路程”“一個人跑步的時間和跑的路程”是不是相關聯的量時,有一個同學舉手說汽車的是,而人跑步不是,他認為人跑步的速度在變。顯然他把判斷的依據不是放在相關聯,而是關注到比值了。我因勢利導,在指出它們都是相關聯的量的基礎上,表揚了這個同學的超前思想。所以,我們的課堂評價一定要結合學生回答的內容,賦予評價以生命力,而不是一句簡單的“你真棒”。
2.吃火鍋要點火,課堂上,也要有一個點火的過程。
“點火”就是要把學生卷進思考探究中來,讓學習的氛圍變得熱氣騰騰。問題要有引導性,引導學生向著教學目標主動邁進。比如,在學習三角形三邊關系的時候,我讓學生拿一根14厘米長的吸管,剪成三段,圍成一個三角形(這個原本是學完三邊關系后的練習題,我把它放在學習前的探究活動中)。學生或許會先思考,再剪成三段,或許拿起來就剪,最后有兩種結果:能圍成三角形,圍不成三角形。對于圍不成,學生會自發思考為什么?從而把研究的方向專注在三角形三邊長度的關系上來,很容易得出結論。這樣設計,助力了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習慣的養成和學習能力的提升。
3.火鍋需要蘸料,教師做最恰到好處的蘸料。
蘸料不是火鍋的主角,但沒有蘸料就少了那個味。在課堂上,學生才是主角,教師不能宣兵奪主,而是應該如蘸料,是關鍵時刻畫龍點睛的那一筆。就像是相聲表演的配角。
盡量減少對學生時間的占領讓學生自己產生知識。學生能說的老師不說;學生能想到的,老師不教。只有學生自己產生出來的知識、浸潤著學生自己血脈的知識才是有生命的。
4.吃火鍋要有伙伴,課堂合作必不可少。
一個人吃火鍋,肯動是孤獨的,伙伴的本意是一個鍋吃飯,一個戰壕打仗的同伴。學生學習也需要伙伴,如果“同學”升級成伙伴,那一定意味著學生間發生了更緊密的聯系,意味著學習有了更豐富的背景,那么,所探究的內容就成了他們要共同走出的迷宮。
在教學梯形的認識時,我先給出幾幅生活中的梯形(學生在低年級已經認識了梯形,四年級進一步認識梯形的特征、分類、畫梯形的高)。學生交流討論梯形的特征。然后,我讓學生在方格紙上畫一個梯形,這時,師生交流有料了。教材原本是通過畫梯形進一步加深對梯形特征的理解。由于學生畫的梯形種類不同,我利用這一資源,讓學生在組內交流,把小組內同學們畫的梯形分分類,然后全班進行交流,在活動中,將梯形的分類自然而然滲透到孩子們的對梯形的認識中。在這一環節中,借用學習伙伴的作用,在小組學習,合作學習中,資源自然生成,思維共享。學生在合作中“情智共生”,在共生圈內共同發展。
四、抓住意外,促進預設外的生成
學生的任何一個與教師預設“不合拍”之處,都潛藏著生長性和生成性。在教學多邊形面積的時候,我增加了一節“格點面積”的專題課。在交流這些圖形的面積時,當我們核對完每一個圖形的面積答案后,我們班的學霸舉起手,我以為她發現了我們交流中錯誤的地方,沒想到,她上臺給大家介紹了一種公式法:“邊上點子數”的一半加“圖內點子數”減1。經過一番檢驗,的確和分割、填補、數格子的等得到的結果完全一樣。孩子們沉浸在數學神奇的感嘆中。我馬上問她是怎么知道可以這樣做的。她說奧數班的老師教的。我追問:“老師給你講過這個公式是怎么來的嗎?”她搖搖頭。我抓住現在這個契機,給同學們說:“數學多么奇妙啊,這么復雜的圖形,居然一個公式就破解了,你想知道這個公式是怎么得來的嗎?”孩子們當然迫不及待了,我馬上說:“在本書后面有一節課,我們將一起來通過研究得出這個公式,你也能做到哦!”孩子們開始期盼這一節課的到來。
意外,往往是課上最精彩的一幕;生成,是孩子們感觸最深的思維共振。意外生成,是求之不得的精神財富。
“生態課堂”是理想化的,在“生態課堂”中各種教學目標的達成就像呼吸一樣自然。本著這個理想,讓我們一天天、一年年,不斷研究、提升自己。教學占據了我們生命的大部分光陰,讓我們和孩子們在課堂互動中,生命變得精彩,讓我們的工作生活“一路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