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原市育華幼兒園
生活化、游戲化和整體性一直是多年來幼兒園課程建設與改革發展歷程中重要的研究內容,尤其是近年來學前教育發展的核心主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未來的學前教育是普及普惠、安全優質發展;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十四五”規劃的建議是“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優質的學前教育、高質量的學前教育,游戲是最基本的、有效的形式和抓手。
基于兒童視角,發現兒童生命成長的基本邏輯,站在兒童生命成長的立場上,為兒童搭建充滿興趣、激發求知的空間,與兒童共同建構游戲化課程,促進兒童的學習與發展,這是我作為一名幼教工作者的基本信條。那么,如何尊重幼兒的天性和權利,站在兒童的立場讓幼兒在游戲中既快樂的玩,又有意義的學,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呢?我在實踐中獲得一些啟發,下面談談我的認識與看法。
基于兒童視角,理解幼兒是游戲的發動者、創造者、學習者
案例1:豆芽出生了
自選游戲開始了!
毛豆從玩具柜上抱起個布娃娃,然后她和幾個孩子圍在一起討論“寶寶是從哪里來的?”毛豆說當然是媽媽生出來的。說著毛豆就把娃娃塞進衣服里,鼓著大大的肚子,走到旁邊開設的“小醫院”說:“我要生寶寶了!”醫院里的小醫生正在忙碌著給另外一個病人看病,于是,毛豆大聲喊:“我要生寶寶啦!”
這個男醫生一下子愣住了,不知道怎么辦?毛豆說,“就在我的肚子上割上一刀!”,小醫生拿起小刀剛要在毛豆的衣服上劃,毛豆提醒道:“開刀疼死了,先給我吃個不疼的藥吧!”
毛豆“吃了藥”后“睡著了”,小醫生用小刀在毛豆的肚子上“劃了一道”,從毛豆衣服里取出娃娃,毛豆睜開眼醒來,輕松地笑起來。
在當天的游戲分享環節,毛豆繪聲繪色的給大家講述這個故事,還告訴大家:“我的寶寶叫‘豆芽’,因為我是毛豆,毛豆的孩子就是豆芽!”
觀察與捕捉。這個游戲創設的情景與對話,就是全班幼兒共同的“最近發展區”,從“萌生懷孕”到“入院生產”,從已有經驗的再現,到“剖腹生產”問題的解決,及延伸到“豆芽”的取名與自然科學的關聯,整個過程中孩子們的興趣所在、問題自解、言行有思,與最后孩子們不禁的拍手一笑,表現的是情感與認知,如影隨形、渾然天成!
基于兒童視角,理解幼兒在游戲中綜合性的、有效性的學習和發展
案例2:去打預防針
幾天后的游戲中,毛豆抱著豆芽到“小醫院”打預防針,毛豆問小醫生“出生多久需要打預防針?”“打幾針?用什么樣的針管給寶寶打針?”,毛豆在填病歷本,除了填寫姓名、年齡外,還記錄了豆芽的生肖—— 豬(自己畫)。游戲分享環節時,毛豆說“豬年出生的寶寶就是屬豬”。
案例3:制作尿不濕
有一天,毛豆到美工區來回翻找,我問她找什么?她說給豆芽做個尿不濕。我主動詢問需要我幫忙嗎?毛豆遲疑猶豫,我順勢說那你先試試,一會兒遇到困難,老師再幫你。
毛豆做尿不濕時,嘗試了不同的紙,通過反復實驗比較,最終選擇了柔軟不易破的海綿紙。在往豆芽身上固定尿不濕,毛豆用了幾個辦法都不行。我提議用針縫,毛豆說那小寶寶多疼呀,而且縫住了就不能換了!
最后,毛豆想出了用毛茛的纏繞在豆芽腿上的辦法,解決了尿不濕固定的問題。
延續與創造?!敖o豆芽打預防針”,生動再現了毛豆這方面的生活經驗在游戲中進行了生動演繹,這正是幼兒對其經驗進行的梳理和再現,蘊含著幼兒情感、認知等多方面的發展?!安v本”記錄生肖,說明幼兒對生肖屬相已建立一定的知識經驗,病歷本上的生肖同時還表現出創造性思維。
探究與認知。毛豆制作尿不濕時的反復嘗試,正是《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稱《指南》)中科學領域的核心——探究的體現,幼兒探索常見的材料的特性和結構特點,積累有益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在探究中認識事物,正是激發幼兒探究興趣,培養探究能力的具體體現。
情感與態度。固定尿不濕時,毛豆拒絕了教師提供的建議,這說明成人陷入了直接解決問題的意識,重結果!而毛豆與老師的對話,卻體現了她真正“愛”的過程,《指南》社會領域提出“為幼兒創設溫暖、關愛的生活氛圍”,而在這里我們卻意外看到孩子那幼小的童真,為我們帶來的是充滿溫度的人際關系,幼兒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流露出的“愛”的情感,更加溫暖人、打動人。
上述游戲中,毛豆一系列言行,是一種其認知范圍內的生活邏輯,它隨情節引出問題,又不斷在解決問題中推進并情節進展。而教師要做到的是,既要將內容邏輯與生活邏輯緊密結合,又要將幼兒學習與游戲有效銜接,讓幼兒的學習充滿游戲精神。
基于兒童視角,談談教師如何支持幼兒在游戲中獲得學習和發展
1.為兒童創造良好的游戲環境
游戲環境是影響兒童游戲效果的重要因素,是兒童學習與發展的基本保障,要把更多的空間還給孩子,把豐富的材料給予孩子,多樣化、分層次、可選擇的投入給孩子,滿足孩子自主選擇。
2.把游戲的主導權還給兒童
兒童是游戲的發動者、創造者。老師要給兒童足夠的時間去享受游戲、演繹游戲,充分的自主探究,充分的展示自己的想象和創造的可能,不同的游戲幫助幼兒形成社會性情感和語言、認知以及身體等各個方面的知識與技能,而我們教師要做的就是給孩子時間和空間。
3.在游戲中觀察記錄、鏈接《指南》
在游戲中,老師主要在不干涉不干預幼兒的情況下,去客觀的觀察記錄幼兒的游戲過程,去鏈接《指南》解讀孩子是在學習什么?反映了他獲得了哪方面的學習與發展?繼續專業深潛,就是生成課程,把幼兒在游戲當中的表現行為作為課程的生長點,以這個生長點為課程的出發點支持和拓展幼兒的游戲。
游戲既有效的回應了幼兒園課程存在“小學化”傾向的問題,又能夠促進幼兒最大限度的學習與發展,所以教師一定要樹立專業自信,堅守游戲精神,站在兒童的視角,相信游戲、相信幼兒、也相信自己,讓幼兒在游戲中既滿足快樂的玩,又實現有意義的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