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樂山高新區嘉祥外國語學校 陳誠
摘要:語文的課文一般是要講的,但講是為了不講,教是為了不教,所以講與不講存在辯證關系。
關鍵詞:語文 教的方式
語文課在應試教育理念下是傳授知識,篇篇必講。那是注入式,讓學到知識。而素質教育是培養能力。這些能力包括學習能力,創新能力,適應未來社會的能力,所以語文課就不是篇篇都講,那就一定有一些課文不講,是的,那是為了檢驗學生的能力的教法。因為學生在課文學習中已經學到了學習方法,就要運用于自己學習上面。這是為了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那些不講的課文并非不講,而是不同于要講的課文的教學形式。先不講,后面也要講。先讓學生自己學習,然后再看學習效果,再進行指導,這就是不講的課文。例如一篇新課文,先一字不講,但要提出要求,即自學課文。怎樣自學,先通讀課文,遇到生字詞,用工具書解決。通讀后,看課后習題,再從書中去找答案。大家都把這一程序做了一遍,就抽查學生做題的情況。從做題的質量上看出學習能力達到了幾成。這時老師再引導學生以課后思考題和練習題為依據,進行討論。討論得出共識后,學生參照這種共識,檢查自己的答案正確了幾成,不正確的在什么地方,為什么自己做錯了,或為什么不完全正確。這樣又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感興趣,但也是經過了興趣激發的,興趣是由需要而產生的。這種需要有長遠需要和短時需要,所以激發的興趣有長遠興趣和臨時興趣。這種教學方式培養的能力是學生所需要的。因為他們的將來是美好的,他們是要大顯身手的,適應未來社會是一種長遠的需要。這種能力,老師給他們講了如下的故事:有一位回家鄉發展的高中畢業生,搞起了養魚專業。但在看了一本關于養魚的書后,就租了一口池塘,買了一批魚苗,開始了養魚。但開始很正常,過了一段時間,就發現魚兒出毛病了,用書上的知識又找不出原因。原來理論和實際還有很多環節是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才能解決問題的。他于是長途跋涉,去到農業局找魚業專家請教。問題很快就找到了,回去后按照專家的方法辦,魚病戛然而止。他就是一位能適應社會實踐的人,現在同學們先自學課文,遇到問題才由老師指導,就是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的能力。同學們認識提高了,興趣更濃了。再說學了一定的知識,將知識用于實踐,這是學以致用的環節。學以致用蘊含著成就感。素質教育強調,“遵循年青一代身心發展的規律,采取生動活潑的方式,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學生的心理規律中,有好奇心、求知心、成就感。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就是順應了學生的這些心理規律,所以學生十分感興趣。例如,在教學了詩歌基本知識后,學生懂得了詩歌是含蓄地表達思想感情的,而且具有抒情、語言精練等特點。這時老師就抓住學生學以致用的心情,讓學生對課外一些詩歌進行理解與評析。在這個過程中,鞏固和發展能力。老師列出的詩歌中,其中有一首:“《收稻》驕陽是丹青,銀鐮是季節,金秋,醉倒在田園。鄉親搶起,沉甸甸的喜悅,擂響,豐收的鼓點?!蓖瑢W們紛紛動起筆來,躍躍欲試,這首詩的內容,對農村的學生,就是小城市的學生也并不陌生。初中學生,打谷子,誰沒有見過,但這首詩不象寫記敘文那樣寫得通俗易懂。這就是張開想象的翅膀,去到那秋天的田野觀察欣賞。驕陽是丹青,什么意思?丹色是作畫的顏色。顏色,赤橙黃綠青藍紫。是烈日給稻子抹上的金色么?是的,在稻子成熟的最后時節,如果沒有驕陽,那就是陰天或雨天,稻子是不能正常成熟的,收成就要打折了。這一景象,農民最有體驗,最清楚。同學們理解不深,把問題提了出來。老師加以了解解釋,他們又結合學過的生物知識,懂了。他們體會到了詩歌的含蓄美。銀鐮是季節,雖用了一個借喻,但含蓄而明白。即銀鐮揮舞的季節就是收割稻子的時候。金秋,醉倒在田園,又用了一個擬人,形象地展現令人陶醉的豐收景象。金秋,醉倒在田園,即田園是醉倒的金秋。那么醉倒的金秋是什么樣,沒醉倒的金秋又是什么樣。同學的想象力掃描掃到了那些路上的醉漢。他們手舞足蹈,搖搖欲倒。那些田里的稻子,顆顆飽滿,秋風一起,金色的稻浪翻滾不就象快樂的醉漢們舉杯歡笑,搖搖欲倒的神態么?這種任憑你去想象,只要想象成豐收的景象,方向就沒錯。鄉親們抱起沉甸甸的喜悅。學生通過思考,不難理解,那是抱一簇簇稻把(割起的未脫粒的帶桿葉的稻子)。覺得沉甸甸的,稻粒多且飽滿,于是個個心里喜氣洋洋。把抱起沉甸甸的稻把,心中充滿喜悅,說成是抱起沉甸甸的喜悅,這體現了詩歌句子的形象與含蓄,耐人尋味。如果直說味道就淡了。擂響豐收的鼓點,是人們在田里打谷,田坎上有人在擂鼓助威嗎?不是。我們把前面的句連起來看,抱起……喜悅,就像是掄起鼓錘。那稻子往拌桶上使勁一拍,不就是擂響了戰鼓嗎?拌桶不就是戰鼓嗎?同學們邊寫邊問,邊討論,詩歌句子的形象感便鮮明地呈現在腦子里。通過對這首詩歌的理解與分析,把課文中學到的關于詩歌的理論進行了運用。感受到了農民用勞動換來豐收,換來喜悅的快樂。獲得藝術與思想的一舉兩得。這就是不講的教學。這種學以致用的練習,可以在課外進行。老師在適當時候配合課堂教學布置些練習內容,讓他們先自己學,自己分析,再從中發現學習中的狀況,有了反饋信息就便于指導了。
參考文獻:
《素質教育與語文教學》團結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