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民俗博物館:館廟融合的文化傳承樣本
山西省民俗博物館所在地太原文廟是第七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太原文廟建于清光緒8年(1882年),占地31000平方米,以五座主體建筑構成中軸線,這五座建筑由南向北依次為萬仞宮墻、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和崇圣祠,在主體建筑兩側修建有鄉賢祠、名宦祠、廊廡等。沿著這條南北縱深的主軸線將太原文廟串聯成為前、中、后院三進功能不同的院落,使之成為有機整體。其金石碑刻,人文薈萃。古建筑群及其生態環境構成了山西省民俗博物館富有特色的古建筑文物資源和展覽風貌。
山西民俗文化資源蘊藏豐厚,特色鮮明,品質卓越,色彩斑斕。山西現存不可移動文物53875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5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09處,世界文化遺產3處,國家大遺址保護項目4處,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6座,歷史文化名鎮7個,歷史文化名村23個。四大梆子、民間歌舞、鑼鼓藝術等96個項目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301個項目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悠久的農耕文化和多民族長期交流,造就了山西深厚的傳統文化積淀和豐富的民俗文化特色。山西的根祖文化、佛教文化、晉商文化、古建文化、紅色文化、邊塞文化、太行文化、黃河文化等文化資源,底蘊深厚,類型豐富,為民俗研究和文化遺產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優勢。
博物館主題
山西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既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共同特征,又富有地域特色和文化的多樣性。山西民俗基本陳列重點把握的就是如何通過對山西傳統民俗生存方式和生活事象的展示,體現出山西精神、山西映像、山西記憶。
該館定位為“一座立足山西,發揮館廟結合優勢資源,發揚和傳播中華傳統文化,全面展示山西民俗風情、精美民俗文物和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科學發展、以人為本和服務社會的省內一流博物館”。
博物館文化傳承
山西省民俗博物館兼具民俗文物和非遺的活態傳承特點,配合現代博物館發展的新趨勢,發揮典藏、研究、保存、展覽、教育、文創6大現代博物館功能,認真總結自身博物館的總體目標定位并將其分解成為民俗文化主題、儒學文化主題兩大主題定位和構建具有山西特色的民俗文化和儒學傳統文化研究收藏體系,依托古建筑,做好館廟結合、突出特色,科學合理的建立現代陳列展覽體系、建立以公眾需求為中心的社教、經營、文化創意、數字化及志愿者服務體系,建立科學發展的管理體系和責任到人的消防、安全體系四大功能體系。
山西省民俗博物館“館”與“廟”的概念已經遠遠超過了其建筑單體本質的定義而實現了與博物館跨時空、跨文化的融合,成為相互依賴、相輔相成、和諧發展的文化資源結合體。